在湖北武汉念大学的时候,崇尚美食主义的我曾对这个城市的两个老字号品牌情有独钟,一个是豆皮大王老通城,另一个是汤圆大王五芳斋。虽然这两个品牌并无直接关系,但两者之间确实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同样地处武汉繁华路段,同为历史悠久的老字号,都是老百姓喜爱的中式快餐……
可惜它们的结局并不相同。风光一时的老通城盛极而衰,于今年年初悄然歇业。与此同时,武汉五芳斋却日益兴旺,不久前还宣布和浙江嘉兴五芳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姻,成为武汉老字号餐饮企业从手工作坊迈向工业化生产的第一家。
从一朵花到一块疤
老通城创办于1929年,以其招牌食品豆皮名扬天下。由于众多中外领导人的光顾和称赞,老通城一度成为武汉饮食业的骄傲,同时也享有豆皮大王的美誉。1987年到1989年是老通城的鼎盛时期,那时候的老通城销售额名列武汉市同行业第一。1988年老通城装修完成后,是当时武汉最大的餐馆,在涉外接待等方面形成了垄断优势。1992年,老通城到深圳开了分店,一两年后就收回了上百万元的投资。随后,老通城迅速扩张,先后在江西南昌、广东深圳,省内天门、鄂州,市内的堤角等地开设分店。当时,老通城还准备在泰国开店,但好花不常开,这样的繁荣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老通城因创新无力,最终步履维艰,不复往日的风光。一位武汉作家这样评价它——原先是武汉手臂上的一朵花,后来是武汉手臂上的一块疤。当老通城停业的消息传来之后,很多人难免有点心酸和遗憾。毕竟,这个有豆皮大王之称的老字号品牌曾带给消费者无数欢乐以及无穷回味。
有关老通城停业的原因说法不一,有说技术失传了,也有说是管理太死了,其实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老国有企业固有的机制束手束脚,导致了优秀人才的流失。另一方面,创新不足也加速了其失败的进程。众所周知,老通城的传统招牌是“三鲜豆皮”,但一成不变的口味让老通城的豆皮不再“新鲜”。据说,早期为满足大量的外带需求,老通城曾研发真空包装的豆皮,但仅限于品种研发,忽视了设备更新,最终导致流产。同时,在其他品种的创新上,老通城也鲜有作为,日显单调。除此之外,豆皮类小吃在街头遍地开花,也对老通城构成了强烈的冲击。
老通城停业之后,很多人开始为其他的武汉老字号品牌担忧,觉得老通城就是它们的悲情缩影。事实上,确实有很多老字号在危险的边缘苦苦挣扎。
从老传统到再创新
在老通城等老字号企业纷纷落马时,五芳斋的生意却依然红红火火。武汉超市热销的粽子里,五芳斋仍然是不变的主角之一。
五芳斋的粽子全国闻名,但武汉五芳斋是以宁波风味汤圆起家,享有汤圆大王的美称。五芳斋的创建和发展,历经百余年之久,远近闻名,如今的五芳斋已由过去单一的“宁波汤圆”小吃品种拓展到几十种多味汤圆及速冻系列产品,常年供应各大超市。除了汤圆之外,五芳斋的粽子、糕团也深受消费者喜爱。以质量为核心,不断发展创新,五芳斋成功地赢得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和消费者的赞誉。尤其是与浙江嘉兴五芳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姻之后,武汉五芳斋如虎添翼,获得了充足的资金支持,新增加了工业生产线,企业的生产能力也大幅提升。
与老通城等老字号相比,五芳斋的成功胜在创新。这个前身经营面积仅几十平方米的小酒楼,几经改造之后,企业面貌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经营面积已达1300多平方米,经营品种不断增多,由原来的十几个增加到上百个品种,目前已发展成为集餐饮、食品加工、商业贸易、汽车运输等为一体的具有现代化管理规模的新型企业。五芳斋的东西越来越方便购买了,以前必须到店内排长队,去晚了还可能买不到,而如今,在很多超市里都可以随意选购。另外,包装日益精美、品种日渐多样,着实让人惊喜。
正如业内专家所言,与那些先后败落的老字号相比,五芳斋的久盛不衰,令人欣慰。不过,作为一个老字号企业,无论是从企业机制的改造,还是从企业应对市场的能力等方面来看,五芳斋仍处在一个过渡期。要想做大做强,五芳斋的品牌创新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