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理事会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宣布,将亚太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技术支持中心设在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标认证中心。联合国成立该中心的目的是向亚太各国和地区提供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技术服务,促进可持续发展,帮助亚太各国和地区推行绿色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联合国为什么将惟一的亚太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技术支持中心落户中国呢?为此,本报记者特意采访了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院长郑卫华。
记者:你觉得联合国将亚太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技术支持中心设在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郑卫华: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看中了标准院的实力。作为我国专门从事标准化研究工作的国家级研究机构,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在标准化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和部委奖励,《国家术语、图形符号体系建设》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创造了标准院有史以来科研成果的最高奖项。
此外,标准院在国家推动资源节约方面也承担了大量工作,目前已制定完成20多个能效标准,受国家相关部门委托完成《政府机构耗能状况调查》、《节能、节水产品的优惠政策研究》、《节水产品目录》等资源节约方面的政策研究项目,而且授权进行能效标识的管理和实施管理节能、节水、环保产品认证工作,以及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编制工作。标准院的中标认证中心长期专业从事节能、节水等领域的工作,在国家推动实施政府机构节能,扩大节能产品认证范围,加强节能标志推广,加大节能产品的宣传,消除市场推广障碍,为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把关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记者:标准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企业而言,有一流企业作标准的说法,那对国家而言,你觉得标准的作用体现在哪里?
郑卫华:标准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基本因素,是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制度的组成部分。也是国家间技术和产业竞争的重要手段,是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标准的竞争能力和水平,已经成为评估各国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依据,更是衡量各国政府执政能力、创新能力的标志。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是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新综合指数和科技进步贡献率。当前,创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许可化已经成为创新型国家的全球战略基本模式。可以看出,高水平的技术标准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技术基础。
记者:换言之,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标准化工作的支持?
郑卫华:对,可以说,自主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本质,也是标准化工作的战略基点,贯穿于标准的各个层面。首先,关键技术的创新研究是标准的战略基础。标准的本质是核心关键技术,没有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就不能制定出先进的技术标准,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就不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其次,标准是科技创新的技术基础。没有积累就没有创新,技术创新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原有技术积累基础上的变革。标准化过程本身就是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积累过程。一项标准的“制定—实施—修订”的过程,就是科学技术和经验的“创新—应用—再创新”的过程。再次,标准也是技术创新成果的推广平台。一项技术创新成果产生后,只有尽快地、广泛地被社会采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带来经济效益。标准恰恰是加速创新成果转移和 扩散的平台。
记者:如何把标准转化成经济效益?
郑卫华:产业化是标准的落脚点,标准能为产业的发展起到引领和规范的作用。标准院也在积极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围绕八大体系、相关产业开展标准研制工作,推进产业发展,研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加快以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为基础的国家标准体系建设。从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标准研究入手,支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提高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标准研究入手,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工业消费品安全和公共安全标准制订入手,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从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标准制订入手,支持高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加快服务领域的标准研制,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传统产业标准的更新和提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检验检测标准体系建设研究,提高贸易措施水平,促进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国家创新体系中重要技术和重大专项的技术标准体系同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