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质检“银河” 星光灿烂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国家质检总局成立十年来,质检系统涌现出了一位位可亲、可敬的先进人物。从本报过去的报道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他们别样的风采。

  中国质量报特地选出十位曾经报道过的先进人物,再次介绍给读者,希望大家能从他们的事迹中受到新的启示。

——编者

庞国芳——科技攻关站前沿

  人物档案

  庞国芳,中国检科院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AOAC(美国官员分析化学家联合会)研究导师、资深专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和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两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4次荣获国际AOAC组织颁发的科学技术奖励。

  事迹简介

  庞国芳,从一个普通的检验检疫人员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检科院的首席科学家,当选为美国官方分析化学家联合会(AOAC)中国分部主席,与美国FDA并驾研究AOAC先进标准,揭开了我国学者领导AOAC先进标准研究的序幕。

  多年来,庞国芳总是站在科技攻关的最前沿,坚持解决国家急需就是最大的创新,解决了出口禽肉遭遇的技术瓶颈,15年农药残留监控,促使秦皇岛正大跻身外资企业500强;研究出世界常用1000种农药多残留高通量样品制备与检测技术,使我国农药多残留检测技术标准与国际先进技术标准接轨;破解了我国蜂产品世界三大主销市场技术贸易措施,构建我国蜂产品质量评价技术标准体系,提升了全国30个省市400多家蜂产品企业产品质量……

  “一个科技工作者的脉搏跳动要时刻与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的需要和国际接轨一脉相通。”这是庞国芳的人生格言。从上世纪80年代,决定研究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为出口企业提供帮助;到立志让中国的蜂蜜产品走出出口受制于人的尴尬境地,庞国芳一直坚持着“解决国家急需就是最大创新”的原则,为国家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详见中国质量报2005年3月31日1版)

张钟华——攻坚克难攀高峰

  人物档案

  张钟华,我国著名计量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从事电磁场计算、精密电测量研究。现任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1987年到2004年负责建立量子化霍尔电阻基准,该基准的准确度比国外最好水平高了10多倍,水平居世界第一,2007年该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事迹简介

  1980年,当冯·克利青在国际计量大会上发表自己发现的量子化霍尔电阻现象时,坐在台下的张钟华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建立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量子化霍尔电阻标准,要让中国也在国际计量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1987年,张钟华和他的团队盼来了属于他们的“春天”——在苦苦等待7年之后,建立量子化霍尔电阻基准的科研课题终于获得批准。2004年,历经17年的艰辛,项目完成,在国际比对中取得了最好成绩,并成为国家直流电阻基准,向全国传递电阻量值。

  张钟华带领的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证明了:对任意形状的霍尔器件,量子化时霍尔电阻均满足普遍公式,并在实验中得到了验证。这个理论上的突破大大降低了对工艺的要求,使我国能够自主生产核心部件,再也不用依赖进口。课题组实现的第二个创新核心技术就是他们在研究中找到了国外无法提高测量准确度的原因,并且找到了妥善的对策,从而大幅度改善了测量设备的信噪比和稳定性,提高了测量准确度。正是在增加有用信号和降低噪声两个方面的重要突破使得我国建立的量子化霍尔电阻标准装置优于国外10倍,不确定度达到了2.4×10-10,位列国际同类基准之首。

  (详见中国质量报2008年1月17日4版)

童光球——迎难而上求突破

  人物档案

  童光球,2005年1月任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院长。曾当选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管理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亚太计量规划组织执行委员会委员。2007年5月24日因突发心脏病不幸去世,年仅52岁。

  事迹简介

  “从不墨守成规、从不拘泥于惯例,从不迷信权威”的“童氏方法”,让童光球在33岁时就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9~1991年,童光球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NIST)从事快速采样理论等研究,研制的组合放大器至今被NIST采用,并被命名为“童式放大器”。在“数字功率表标准”课题研究中,童光球突破常规,提出“三端式星形、三角形复合网络电压乘法器”的创新设计方案,保证了课题的顺利完成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主持研究的“数模、模数动静态特性国家计量标准”,为我国进口集成电路和测量仪器的质量检验提供了科学依据,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童光球不仅是我国电磁计量和测量领域学科带头人,国际知名的计量专家,还是我国质检和计量领域科技战略发展研究的领军人物。2005年,作为计量科技方面的专家,童光球参加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工作,担任第十五专题组副组长。整整半年时间,童光球与有关同志一起,为计量事业发展争取更多支持。最后,有关国家标准、计量和检测技术体系的规划和构想被纳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我国的计量科研事业从此跃上了新的发展高度。

  (详见中国质量报2007年10月10日1版)

邱良炳——“编外村长”献爱心

  人物档案

  邱良炳,1972年参加工作,197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植保专业。现任广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副调研员。30多年来工作在基层第一线,先后22次荣获“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称号,并荣获广东省“劳模”奖章和全国质检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事迹简介

  他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他是一位最基层的检验检疫工作者,多年坚守在广州检验检疫局河南港办事处芳村办公室担任农艺师、主任科员。然而,正是这位普通的质检人,15年如一日省吃俭用,默默捐资20多万元扶贫助学,创办了海南省第一个个人名义的教育基金会。“我们龙坤村是穷,但再穷也要让孩子们读书呀!读书能改变命运!读书也能改变龙坤村的面貌!”这是邱良炳的肺腑之言。他还通过传授科学知识,使贫穷落后的龙坤村走上了致富路,实现了全村适龄儿童上学率和小学上中学升学率双双达到100%的目标,并有5名贫困学生考上大学。全村人均年收入也由15年前的800元一跃达到上万元,95%的农户盖上了新房,80%的农民拥有了电视机和摩托车,还有许多农户拥有了自家的农用汽车。他本人被乡亲们誉为“编外村长”。在本职工作中,他更是吃苦在先,秉公执法,忘我工作,成为检验检疫一线的排头兵,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龙坤村变了,邱良炳却没有变。他依然那样纯朴憨厚地埋头工作在检验检疫第一线,依然每逢节假日便一个人悄悄地往返在家乡的小路上……

  (详见中国质量报2006年1月9日1版、1月10日1版)

王富家——以身作则树形象

  人物档案

  王富家,曾先后担任四川省纤维检验局局长、省质监局稽查总队总队长、稽查分局局长,始终战斗在四川省执法打假工作的第一线。先后荣获四川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四川省劳动模范”等称号,两次被国家质检总局表彰为“执法打假先进个人”。因颅内出血,王富家于2006年7月17日逝世。同年,王富家被四川省委追授为“优秀共产党员”。

  事迹简介

  2002年12月,王富家调到四川省质监局稽查分局任局长。到任以后,他每天上班最早,下班最晚,坚持和执法人员一起风餐露宿、熬更守夜。有时一个月中有10多天都通宵在外“蹲点”执法,同志们都称他为“工作狂”。负责稽查工作4年,王富家带领全省质监行政执法队伍,创造性地开展查食品质量、查热销产品、查救灾物资等重点工作,打假治劣保名优,端掉制假窝点近400个。据不完全统计,他本人直接参与查办的打假案件就有200件以上,查处假冒伪劣产品货值1亿多元。

  “人民养育了我,我绝不能忘本;共产党培养了我,我绝不能给党丢脸!”这是王富家常挂在嘴边的两句话。在王富家的办公室门口,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了四句话:“工作请进,作客欢迎,说情别来,送礼请回。”

  2006年7月11日,王富家带领执法人员对一造假农资企业暗访调查。他们与造假分子斗智斗勇,周旋至深夜11点多。回家才20分钟,由于顶不住过度的劳累,王富家一头倒下,颅内出血,重度昏迷,从此再也没醒过来。

  (详见中国质量报2006年12月13日1版)

刘家勤——勤政廉洁干实事

  人物档案

  刘家勤,曾任江苏省宿迁质监局党组书记、局长。2010年10月29日9时40分,刘家勤因病逝世,享年59岁。

  事迹简介

  2000年10月,刘家勤被任命为宿迁质监局局长、党组书记时,宿迁质监局只有30多人,人员来自各个单位,行风评议倒数第一,底子薄得连订报纸的钱都没有,办公场所只是5排小平房。

  刘家勤带着大家从牙缝里节省每一分钱,带领大家分期分批开始了基础设施建设。几年来,从小平房、茅草地、欠外债400多万元开始,到如今,宿迁质监局已经拥有共1万多平方米的3座办公实验用房,3座楼房围成了一个漂亮的办公大院,这一切倾注了刘家勤无数的心血。

  刘家勤的廉洁自律也是出了名的。1万多平方米的办公大楼建起来了,刘家勤没有接受一份礼品,包工头甚至都不认识这位局长。即使家里要靠妻子利用业余时间缝编织袋挣来的微薄收入补贴家用,即使自己的亲弟弟还在拉三轮车,曾在8个单位担任领导职务的刘家勤也从没有向组织提出过任何个人要求。

  刘家勤对待工作兢兢业业,事业心很强,工作作风非常扎实,经常到一线去了解工作情况,跟职工拉近距离,做事严谨认真。他关心所有同志,很有耐心,对人很宽容,和风细雨地做工作。在刘家勤到宿迁质监局工作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宿迁质监局的行风行貌得到很大改变,工作多次得到领导的肯定和表扬。

  (详见中国质量报2011年2月15日1版)

任征——抗震救灾“主心骨”

  人物档案

  任征,1964年生,现为四川省阿坝州质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从1991年起,他担任阿坝州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所所长,在全州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上取得了显著成效。由于在2008年抗震救灾中的突出表现,他荣获“全国质检系统抗震救灾英雄”称号。

  事迹简介

  “强地震!赶紧跑!”在那天崩地裂的一刻,任征大喊了一声。“地震来临的时候,我是当时所有汶川质监人的最高领导。这时候,我是党员就必须保持本色,我是党员就必须站出来!”

  在电力、通讯、道路、交通完全中断的“孤岛”汶川,他临危不乱、沉着指挥,带领汶川质监局和阿坝质检所干部职工多次躲过险情。为解决受灾职工的吃饭问题,任征带领几个职工带头搬运物资,山上山下来回跑,饿得头晕眼花,几次差点从山坡滚下去。当一位职工家属把仅有的一根香蕉递给他时,他却说:“留给山上的老人和孩子吧。”说完转身下山继续搬运物资。

  在物资紧缺的情况下,抢救出来的粮食只够每天统一煮两顿粥,任征要求年轻人要让老年人、孩子先吃,他自己则总是坚持最后一个吃饭;他耐心开导失去亲人的职工,鼓励他们勇敢活下去;为了解重灾区茂县的受灾情况,任征冒着危险,来回步行100余公里,及时带回了茂县质监局的第一手灾情,并第一时间向州质监局党组作了紧急汇报……

  在带领大家开展紧张的抗震救灾工作时,任征不忘履行质监职责,立即启动了汶川食品质量安全和特种设备的安全应急预案。汶川质监局职工说:“在带领大家抗震救灾、自救救人的时刻,他是我们的主心骨,在进入到安抚、恢复、重建工作阶段后,他带着我们一起干,他还是我们的主心骨。”

  (详见中国质量报2008年6月13日1版)

林贤宽—一身正气守底线

  人物档案

  林贤宽,广东阳西县人,1952年出生,198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9年至2001年在茂名市质监局任锅炉科科长,2001年起在广东省特种设备检测院工作,2003年任进出口检验室副主任,2007年9月任电站锅炉室副主任。2007年12月19日,因劳累过度,在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去世,年仅55岁。

  事迹简介

  为了对阳西电厂进行全方位的锅炉监督检验工作,林贤宽数次向领导请缨,要求到最艰苦的环境去工作。一个废弃的民兵哨所,哨所内杂草丛生,四周荒无人烟,这就是林贤宽最后生活的地方,但林贤宽却说这是“难得的好地方”。16年来,正是这种苦中作乐的精神让林贤宽成为了广东省电站锅炉检验项目的开拓者。在他的积极工作和努力推动下,全省的电站锅炉检验事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红包不能收,如果收了我们的手腕就会发软,检验就会不公正。”从担任锅炉科长以来,林贤宽拒绝宴请上百次,拒收红包10余次。妻子下岗在家10年,但林贤宽从不因此找企业。他常说:“利用权力谋取利益,这种丢人现眼的事决不能干。”到美国对企业设备进行监督检验制造,人家安排他旅游,他婉言拒绝,硬是一直待在厂里认真监检。

  在工作中,林贤宽说一不二,对错误敢顶,违法敢查,熟人敢拒。查封土锅炉,他一身正气,从不手软,“不管是谁,不符合安全的设备就要封停,不得继续使用”。面对国外厂家生产的缺陷设备,他坚持原则,运用渊博的知识耐心解释,让对方心服口服;在大亚湾中海壳牌石化项目中,林贤宽从不放过一个疑点,检出不合格的进口压力容器就有20台,折合人民币达几千万元。

  (详见中国质量报2008年3月21日1版)

吕长富——“科技打假”显身手

  人物档案

  吕长富,曾担任重庆市质监局副局长,2004年年底退休。吕长富先后发明了150多项与人民群众、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识假打假方法,这些独特而实用的方法被消费者称为“吕氏打假法”。因在科技打假工作中的突出贡献,吕长富多次获得“全国质检执法打假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事迹简介

  吕长富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说过:“要将打假从人人喊打,转变成人人会打,特别是执法人员必须会打。” “科技打假”就是吕长富的金字招牌。在吕长富的“战备仓库”里,装着60多只大纸箱,纸箱中装的是他拿手的十八般兵器——电桥、电导仪等简单设备。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装备,一旦投入打假,就成了千金不换的“法宝”,可以检测机械、电子、化工、建材、农资等20大类200多种假冒伪劣产品。

  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吕长富先后发明了150多项与人民群众、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识假打假方法。这些方法将原本需要在实验室、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才能完成的检测,转变为一般执法人员甚至普通老百姓都可以掌握的快速识假辨假的方法,鉴别时间短的只需几十秒,长的也不超过半小时。据不完全统计,“吕氏打假法”的推广和运用,共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10多亿元。

  吕长富常说,要“以人为本,法技结合”。行政执法好比打假的拳头,而科学技术就好比识假辨假的眼睛。

  (详见中国质量报2005年7月6日1版)

徐书卿——扎根基层创新业

  人物档案

  徐书卿,河南省渑池县质监局局长。近年来,他指导建立了由148项地方标准构成的苹果、烟草、大枣等八大农业标准体系。徐书卿先后承担了5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获得了3项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登上了国家质检总局优秀科研成果的领奖台。

  事迹简介

  徐书卿出生在农村,童年的艰苦经历让他从小立下了“长大要上农业大学,为改变农村面貌实现人生价值”的人生理想。

  为了得到专家对灵宝大枣种植的专业指导,徐书卿连发6条请教短信,锲而不舍的执着精神终于感动了专家,将改良妙招一一托出;为了能在渑池县建设“河南省煤及煤化工检测中心”,他先后对全县273家规模以上企业的分布特点、竞争实力和上下游的关系等进行了认真研究,更不惜奔波千里,去太原市考察煤化工检测中心的建设;为了能在国家组织机构代码创新项目分布的命题竞技中脱颖而出,徐书卿北上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学习数据元构成技术,南下深圳学习国际标准预警机制设置经验。凭着这种对知识的渴求,徐书卿的科技成果在年度评选中一举夺得国家组织机构代码中心优秀科技成果奖;为了让农业标准化最大限度地惠及“三农”,徐书卿历经700多个日日夜夜的辛苦,编写了9本“农业标准化系列丛书”,让来源于田间地头的标准化知识又回到田间地头中去……

  徐书卿工作在基层,扎根在基层。他通过不断积累新知识,增长新本领,正在为改变农村面貌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详见中国质量报2010年9月28日1版)

作者:杨蕾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11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