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扫墓,祭祀祖先,寄托哀思,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自2008年起清明成为我国法定节假日后,民间返乡祭扫活动更加兴盛、更具规模。正可谓“风雨梨花寒食过,家家户户子孙来”。然而,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文明祭祀开始渐入人心,网上祭祀、家中祭祀等新的祭祀方式逐渐盛行,但在我国许多地方仍存在街头焚香、坟前烧纸等落后庸俗的祭祀现象,而与此相应的祭品市场也出现了畸形的繁荣。
可能一些读者已经留意到,近几天媒体关于清明祭品市场的报道很多,这些报道在描述各地市场的祭品时,多会使用“雷人”、“搞笑”、“恶俗”等这些词汇,以佐证祭品市场的“跑偏式”发展。其实,祭品恶搞,只是近些年才有的现象。最初兴起的只是纸别墅、纸轿车、纸家电等生活必需品,尽管都很“高档”,但基本符合伦常要求,不算出格,人们还可以接受。可后来的纸质祭品紧跟“时尚”步伐,不仅有二奶、小姐、保镖等的不断加入,而且天国银行卡、护照、名牌服装箱包、冥用化妆品等高档消费品也应有尽有,甚至还出现了伟哥、安全套以及与当下知名女明星合影的结婚证等这些让人啼笑皆非的祭品。
在许多地方,特别是一些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传统落后的祭祀方式死灰复燃,雷人恶搞的时髦祭品大量出现,这种基于“白色消费”而形成的祭品市场呈现畸形繁荣的同时,还存在祭品质量良莠不齐、销售渠道混乱、强拉强卖、黑车宰客等问题。这必须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该采取措施对这个市场进行一番整顿了。
原来一盅清酒、一束鲜花就可以表达追思之情的祭祀活动,之所以会异化出诸多雷人恶俗的祭祀方式,很大程度上与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产生的畸形消费心态有关。如今“白色消费”奢侈化,实际上是一些人现实欲望膨胀的一种极端反映。而一些商家也在传统习俗与现代人欲望宣泄的交汇点上,看到了潜力巨大的商机。于是,日常生活中可望不可及的东西,在送往“阴曹地府”的路上,就什么都可以看到。
奇异、古怪、庸俗、恶搞的祭祀方式只能给清明节平添污浊之气,这些做法既亵渎了先人的亡魂,戕害了后人的心灵,背离了祭祀的初衷,也玷污了清明节本有的清雅和纯明。对于商家而言,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追求最大利润,本无可厚非,但尊重市场规律并不等同于唯市场论,追求利润不能放弃社会长期积淀形成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底线,更不能把伤风败俗和影响公序良俗作为获取利润的手段和代价。
尽管2007年我国政府新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殡葬管理条例》,规定清明祭祀时一旦发现制作、出售及焚烧“二奶”等涉及封建迷信色彩的祭奠品,民政部门及相关市场监管部门可以对当事人依法予以查处和处罚,但由于执行不力,民间不健康的祭祀活动仍随处可见,雷人祭品仍充斥市场。
所以,在今年清明节到来之即,各地民政部门和相关市场监管部门应当提前做好准备,一方面教育民众在清明节期间文明祭扫、安全祭扫,鼓励人们开展居家祭奠、网上祭奠等新的祭扫形式,自觉破除陈规陋习,抵制低俗愚昧行为;一方面加大祭祀用品市场清理整顿,取缔非法生产、销售祭祀用品的场店摊点,及时销毁封建迷信的祭祀用品,净化节日祭祀活动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