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关于企业质量主体责任的采访札记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锦湖轮胎不按照标准生产、双汇产品含有“瘦肉精”……今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曝光的一系列质量事件,让质量安全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记者采访质检系统内外的一些人士后发现,大家普遍认为,这些恶性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不仅严重损害了政府形象,更会对消费者的身体造成伤害。对于这样的伤害,作为质量责任主体的生产企业,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需要利用相关的质量政策、法规以及质量管理工具,敦促企业落实自己的主体责任,做一个“讲诚信、负责任、有质量、重管理”的企业,提供让消费者放心满意的产品。

  企业诚信的“红与黑”

  去年年末,国家质检总局曾在其官方网站上的“产品质量信用记录”专栏,连续集中发布了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及其企业名单、被吊销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企业名单、进出口食品违规企业等产品质量信用“黑名单”。

  质量信用“黑名单”一经发布,就引来了媒体的争相报道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记者了解到,“产品质量信用记录”专栏是国家质检总局于2008年在官方网站设立的质量诚信体系建设专门栏目。经过两年多的运行和升级,这个专栏已设立了资质记录、良好记录、不良记录、提示信息、法规、文件、标准、家电下乡专栏等多个频道;建立了监督抽查、强制性产品认证、生产许可、强制性标准文本、缺陷产品召回等近50个发布项目,累计发布近80万条记录,信息范围基本覆盖质检总局的监管和服务业务。

  讲究诚信,不仅是做人的根本,同样也是企业的根本。“无论是锦湖轮胎,还是双汇‘瘦肉精’事件以及不合格外墙保温材料产品,如今很多质量安全事件中,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企业不讲质量诚信,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阳奉阴违。”一位质检系统的人士对记者说,“质量是生产制造出来的,不是检测出来的,更不是监管出来的,这个道理已经被全社会广为接受。”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如果一个企业不讲质量诚信,无疑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其结果是早晚会自食其果,“三鹿”的自取灭亡应该说是企业不讲质量诚信导致覆灭的典型案例和前车之鉴。

  目前,全国已有近20个省级质检部门和部分地级质检部门在官方网站上建立了“产品质量信用记录”专栏,这也为搭建全国性的质量信用平台奠定了基础。2011年,我国将一方面加快完善质量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整合“企业质量档案”和“全国质量信用信息数据库系统”,全国统一的企业质量信用信息系统和质量信用“黑名单”制度,公布严重失信企业名单,利用市场机制和法律手段惩戒质量失信行为;另一方面,还将探索建立质量诚信联动机制,完善质量信用奖惩制度。

  毫无疑问,这些针对企业质量责任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会对失信企业起到监督和威慑的作用。但要真正让企业负起质量安全的主体责任,更需要企业自身的自律,严守质量安全底线,毕竟从哲学的角度来讲,内因才是起关键作用的。

  主体责任的“罪与罚”

  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赵启正在回答关于食品安全的提问时,将30年前在深圳广为流传的口号改成了“时间就是金钱,诚信就是生命”,既说明了诚信的重要,更强调了对于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的惩罚。

  全国人大常委会刚刚通过了刑法修正案,增加了关于惩治食品犯罪的内容,规定最严厉的可处以死刑。赵启正表示,食品安全犯罪可以判处死刑是一种威慑。但总会有少数的不讲诚信,甚至丧尽天良、不惧怕法律的食品方面的“奸商”出现。

  对于质量安全方面的“奸商”或者不法分子,提高法律的威慑力,成了专家们的共识,大家一致建议,我国应该修改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犯罪的惩处力度。现在的法律规定是5万元才能够移交公检法,建议把假冒伪劣等质量安全的犯罪行为由结果罪修改成行为罪,凡是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的犯罪,不论数据大小,一律移送公安机关严惩。

  质量违法成本过低,被认为是我国质量安全事故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在很多国家,目前都对质量安全采取了严厉的管理和处罚措施,如在南美的一些国家,如果企业出现质量安全问题,一经发现,不仅企业负责人自己,就连他的儿子、孙子,都不得从事相关行业的生产、制造与销售。作为质量的主体责任人,企业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加大违法的成本和处罚力度,能够从管理方面,净化空气,营造良好环境。

  质量管理的“前与后”

  无论是三鹿奶粉含有“三聚氰胺”还是双汇产品含有“瘦肉精”,原材料问题成为企业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之一,也成为企业质量事故频发的导火索。

  质量管理是企业的“生命线”。从最终的成品检测转移到从原材料质量控制开始的全程质量管理,成为企业急需建立的新模式。换言之,质量管理要前移,从事后检验走向事先预防。

  记者了解到,我国今年将研究制定产品伤害指标统计调查制度,尽快将产品伤害事故纳入产品质量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产品伤害监测的统计分析,开展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建立产品伤害监测系统和信息平台,健全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制度和研判制度,加大质量安全风险分析评估工作力度,对系统性质量风险及时发布预警,对重大质量安全隐患及时提出处置措施。这可能是一个类似地震预报一样的难题,但从事后检测向事先预警的过渡,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需要大力投入。

  全国已经广泛开展的质量分析报告,被看成了是质量管理前移的一个重要基础。目前,已有北京、河北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质监局开展了质量状况分析工作。其中,河南省17个省辖市和126个县(市、区)以及湖北省14个市州、72个县(市、区)都开展了质量状况分析工作。国家质检总局也起草了2009年和2010年一、二、三季度的《制造业质量状况分析报告》。

  建立产品质量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是另一个被广泛提及的质量管理前移举措。“我以前在建材行业工作过,那时候,每年的建材企业都要向政府主管部门报数据,包括合格率、废品率等,非常真实管用,也能很好地掌握、了解行业、企业的质量状况。”青海省质监局副局长朱台青说,我国应当改变事后检测的模式,改为对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质量控制的管理模式,既能杜绝企业送检产品与生产产品不一致的问题,又能关口前移,建立这种模式的核心是建立一个好的模型,掌握可靠的数据。

作者:徐建华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30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