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乳业的“垃圾堆”效应值得深思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不管你承不承认,中国乳业这个“多事之地”已经进入了“多事之秋”。

  3年前,三聚氰胺为主要洪流造成乳业溃堤之后,在修补上的堤口处不时传来管涌溢出的消息,让人一惊一乍,不得安宁。先是“毒奶粉”死灰复燃,再是性早熟事件,接下来是洋奶粉抢占中国市场份额,近日又是“皮革奶”……

  中国人想喝放心奶真的就这样难吗?

  这当是消费者不堪负面信息的直观反应,又何尝不是乳业存在问题的直观反应?

  这样的质疑肯定不是简单提给中国乳业,而是提给整个中国食品安全管理。然而,在众多食品安全问题线索中,像乳业问题这样集中、系统、全面且反响巨大、影响持久的实属罕见。长此以往,中国乳业不仅成为负面信息的“垃圾堆”,也将成为令消费者见之掩面的“垃圾堆”。

  改变现状,必须直面现实。以乳业为鉴,系统剖析、对症下药,或许能够找到解决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真谛。

  首先,传统农业、手工作坊与现代大工业之间的矛盾难以回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长期靠自给自足,在中国农村直到现在还习惯于自做自吃。不发达的商品经济决定了食品生产的小规模,也强化了食品生产对个体农业的依赖。然而,当年不发达的交通决定小业主与消费者及供应商之间的口碑信用,使得他们做良心食品的道德信念有了区域信誉的支撑。稳定的供需关系和可期望的市场范围,成就了传统经济的“信用体系”。在市场经济时代,大工业进入食品生产。当初维系食品安全的道德体系已经失去“良心食品”的“人格印证”,代之以“大品牌”的实力担保。但是,个体农业的状况并未改变。那些养殖种植的农民依然销售原材料,却摆脱了道德体系对食品质量的束缚。供应商也已经与生产商剥离。产品检测让技术代替了良心,复杂环节让利益脱离品牌。因此,当消费者以品牌信誉取舍食品时,并不能得到品牌的实质性担保。从个体奶农、个体奶站到规模化的乳企之间,至今也未建立起令消费者放心的具有“一致性”的利益相关链条。

  其次,“监管透明度”与“消费者指数”之间的矛盾难以回避。在食品安全被如此重视的今天,把食品问题完全归于监管缺失已经不够客观。除去不可逾越的体制制约,监管者的主观能动性还是应该肯定的。但是,不透明的监管使得权力神秘化,让监管环节溢出许多想象空间。公众用社会风气、法制环境、资本力量与“神秘化”相“加权”,自然会得出自己的“消费者指数”。目前,监管透明度低主要表现在监管信息不公开。一些违规企业在动用社会力量干预监管部门的同时,几乎都要在不得不付出一点违规成本时提出一个条件,那就是监管部门不能把他的违规内容披露给媒体。当然,也不无监管者以“如果不老实接受处罚就给曝光”相要挟的例证。如此,行政处罚演化为处罚机构与被处罚者规避社会舆论的“交易”,公众成为社会规范的“不相干者”。然而,如果问题仅仅止于此也就罢了。那些参与息事宁人的当事者,不论是监管方还是违规方,当他们转换角色时又统统回归为消费者。由己推人,他当然清楚信息不公开前提下自己的信任票也不知道投给哪个品牌。

  然而,也不排除地方政府不希望本地企业被曝光而造成“软环境差”的区域效应。但是,我们必须跳出一个又一个地方视角,站在“中国制造”整体竞争力的角度来看待市场监管。否则,我们就不可能有办法解决洋奶粉占领中国市场的问题。也就是说,不以规范的方式管理市场就不可能建立市场规范。不规范的市场有可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但不可能有放心产品,更不可能有真正放心的品牌。因为,整体规范是品牌的信誉平台。离开整体规范的信誉平台,任何企业的个体信誉都会软弱无力。

作者:杨荣坚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1年02月22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