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起,漳州市质监系统逐步推进市、县计量检定机构和产品检验机构改革。通过改革,不仅有效盘活了全市检验检测资源,提升了技术能力,而且形成了有利于技术机构自身发展壮大的新格局,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能力提升”的目标,为质监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经费支持。
调整思路 改革为要 试点为先
由于体制、机制原因,县级技术机构长期以来普遍存在观念守旧、设备简陋、人员老化、事业开拓无序等现状,制约了技术机构的发展,也影响到县级质监部门有效履职。针对这种状况,漳州市质监局提出“必须从整个质监事业长远发展的高度考虑,从创新管理机制入手,以推动市、县技术机构整合为抓手,以调整和促进县局更好履行监管职责为重点,以谋划行政管理、技术服务、事业发展三位一体的管理机制为目标”的改革思路,并试点先行,选择龙海市所、漳浦县所两个县级计量所进行整合试点,实行人、财、物由市计量所统一管理,充分利用市所现有的先进资源、设备、内部管理机制等条件,积极拓展新业务。
经过半年多的试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截至2008年12月底,龙海站的业务比增达到42.8%,与其往年保持30%左右的递增率相比,实现了好上加好;漳浦站业务比增达到53.6%,与其往年不到10%的递增率相比,取得了大跨步的发展。全市计量检测业务当年比增也达到45.7%,是往年的3倍。试点表明:技术机构的整合是成功的,资源得到进一步利用,潜力得到进一步挖掘,形象与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创新管理 科学为先 统筹兼顾
在成功试点的基础上,2009年漳州市质监局制定出台《漳州市质监系统计量技术机构管理意见》,对全市计量检定机构进行整合,并对整合后机构管理、人才培养、岗位工资等做出明确规定和要求。一是双重管理,各司其职。在管理体制上实行市所和县局双重领导、以市所为主的领导体制。业务工作以市所管理为主,县局协管;站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党团员生活、行风廉政建设等由县局主管,市所协管;人事任免上,市所领导由市局任命,县站负责人由市所征求县局同意后聘任。工作站实行“六个统一”,即名称统一定为“市计量所××县计量站”,人员工资由市所统一发放,业务工作由市所统一部署,检定检测报告由市所统一出具,统一使用市所收费票据,收入统一由市所支配。二是调整机制,互促互进。明确市所与县级局工作经费分配原则,使县局与市所在工作中能够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协商,融洽了上下之间的关系,有效杜绝了系统内部“互挖墙脚、互相拆台”的工作矛盾,形成了积极主动配合的良性机制。同时注重优化内部业务管理,把市所的原有十几个工作室合并为3个部,每个部的业务指标包含全市的工作量。县里多开拓一项业务,部里就相应增加一项业务,形成市、县“双赢”格局,极大地提高了市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营造了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三是严格管理,开源节流。对各县站、市所各个部的工作指标实行量化管理,严格岗位聘用管理与绩效考评机制,每个员工的工资由基础(主要和工龄、学历、职称挂钩)、岗位、绩效三大块组成。整合后,一批学历不高但业务开拓能力强的中青年脱颖而出,在相关岗位取得突出业绩。
完善措施 提升为重 整体推进
2010年,漳州市质监局又推进了县级质检机构的改革,把县级食品检测站收归市质检所管理,作为市质检所的派出技术机构,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资质认可,形成以市级为骨干、县级为基础的食品快速检验检测体系,既解决过去基层检测机构“检不出、检不准、检不快”的问题,又促进了质检机构整体业务能力的提升,整合后全市系统质检业务检测能力比增达52.8%。
技术机构整合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干部的士气,这对质监技术机构来说整合只是改革的第一步,重点还是在整体能力的提升。一是加大项目建设与科研力度。以建设产学研一体的高水平检测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为目标,不断加大技术和科研投入。二是加强内部规范与队伍建设。在全市系统深入开展质量整治月活动,对查找出的问题严格跟踪,确实整改,并着重从制度建设上加以巩固,进一步增强了技术机构的公信力;同时注重检测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制订了3年培训规划。三是加大基础建设与基层投入。把加强和改善基层办公和检验检测条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从2009年开始,陆续推进5个县局检测大楼建设和置换、改造,目前已有3个县局检测大楼已正式落成并投入使用(新增建筑面积近5000平方米),另有两个检测大楼也相继进入施工阶段。
漳州市质监系统技术机构的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效,促进了技术机构自身能力的提升,推动了技术机构逐步走上良性循环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