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山东省质监系统在国家质检总局和山东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深入实施质量兴省战略、名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兴检、人才强检战略,相继开展了“能力建设年”、“科技提升年”、“质量建设年”、“质量和安全年”、“质量提升年”等活动,有效履行了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职能,圆满完成了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各项任务,为促进山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深入实施质量兴省战略
2007年7月,山东省委省政府在总结质量兴企、质量兴市工作的基础上,作出了实施质量兴省战略的重大决策,下发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质量兴省战略的意见》。2009年5月,省政府第4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山东省省长质量奖管理办法》,实施省长质量奖奖励制度。2009年4月,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创建优质产品生产基地的意见》,推动了质量兴省工作深入开展。全省质监部门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深入实施质量兴省战略,围绕服务“三大产业”,着力提升“四个质量”,促进提升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生态与环境质量,进一步建立健全了质量兴省工作长效机制,显著提高了全省质量总体水平。
围绕《山东省名牌发展规划(2006~2010年)》,积极推进名牌战略,通过不断加强政策支持,完善配套措施,逐渐形成了以培育、发展、评价和保护名牌为主要内容的名牌战略推进体系。
大力实施科技兴检战略
“十一五”期间,为加快全省质监系统技术支撑能力提升,规划建设了“一个核心、三大组群、五大系统”的技术检测网络。目前,山东质检院、胶东质检中心、鲁南质检中心“三大质检高地”建成投入使用,鲁北质检中心已正式破土动工。计量检测、质量检验、标准化、特种设备检验、纤维检验5大系统得到了长足发展。
全省质监系统继续深化“金质工程”建设,一网(政务专网)、两台(内部业务信息交换平台和外部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三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企业质量档案数据库、技术法规和标准信息库)、四系统(行政审批办公系统、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内部事务管理系统、辅助决策系统)全面建设完成。2006年5月,“金质工程”(一期)建设通过了国家质检总局的鉴定验收,2007年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山东局荣获“全省信息化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通过深入推行信息化建设,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和监管效能,不断强化了企业法人的质量责任,为质监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
紧紧围绕经济中心工作,认真落实《山东省标准化“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加快标准体系建设,指导企业组织实施先进标准,提高企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实力,逐步建立起“统一管理、分工负责、共同推进”的标准化运行机制。2009年7月,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意见》,全省16个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意见。省局制定实施了《山东省联盟标准管理办法》。
“十一五”期间,参与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1103个,承担国家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31个。批准成立省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17个,制定省地方标准1037项。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地方标准在标准体系中的比例由“十五”期间的66%、33%和1%调整为“十一五”期间的47.%、42.8%和12.1%。新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21个,是“十五”期间的1.5倍;新开展企业标准体系建立和确认工作,确认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932家;新增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391个,比“十五”期间增加389个。
深入实施人才强检战略
“十一五”期间,按计划组织培训203119人次,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080名,其中博士50名,硕士114名,大学生916名,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100余人。1人被授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被授予国家质检总局优秀中青年专家,7人被授予国家质检总局学术技术骨干,7人被授予省质监系统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人被授予省质监系统首席检测师。人才培养和引进突出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特点,人才梯队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大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历人数由“十五”末的4366人增加到7627人。中级职称人数由2666人增加至3121人、高级职称人数由955人增加至1166人。
全力保障食品和特种设备安全
全省质监系统结合山东食品工业实际,认真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把督促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作为重中之重。坚持监管、预警及技术能力三管齐下,严格实施食品和食品相关产品生产许可制度,深入开展食品监督抽查和食品安全整顿,开展打击滥用食品添加剂和使用非食品原料专项整治,有效保障了生产加工环节的食品质量安全。目前,全省已有获证食品生产企业9253家,比“十五”末增长125.35%;60种食品获中国名牌产品,244种食品获山东省名牌产品,食品抽检合格率达87.48%。
全省质监系统坚持以“山东省金质工程特种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为依托,建立了安全监察、区域巡查、行政执法、检验检测四位一体的全省特种设备动态监察体系和特种设备检验数据信息化网络,建成了山东省特种设备事故分析应急预警中心和特种设备事故调查处理中心,为特种设备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提供了技术支撑。大力加强安全监察和专项整治,逐步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社会广泛支持”的特种设备安全工作格局。
“十一五”期间,全省特种设备数量由“十五”末21.8万台(2005年12月)增加为46.9万台(2010年12月),增长115%。发生特种设备事故14起,较“十五”期间减少了51起,事故率下降了78%。全省特种设备使用登记率98%,在用特种设备定检率97%,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98%,事故结案率100%,分别比“十五”末提高49%、54%、31%、5%。省局连续5年获得“全省安全生产工作先进集体”。
在2008年奥运会和2009年全运会期间,全省质监系统有效保障了食品、特种设备等产品质量安全,为奥运会和全运会圆满成功作出了积极贡献。省局被省政府和十一运组委会联合表彰为工作先进单位。
质量基础性工作更加牢固
计量工作。“十一五”期间,深入推进能源计量、民生计量和计量机构建设三大重点工程,充分发挥计量技术支撑作用,服务节能减排,服务民生。全省质监系统共组织1100名专业技术人员,成立162个节能降耗能源计量服务队,对近1200家重点用能企业实施“ABC”分类管理,累计为企业培训4600余人次,推动2061家企业建立计量检测体系。全省共新增计量检定项目3117项,培训检定人员7153人次。2008年以来省局投资近1600万元,带动市、县投资2400余万元,完善县级计量机构在民生和工业方面的计量检校能力,基本满足全省能源、民生计量检定工作需要。为6060家医疗卫生单位、5372家眼镜店、7162家集贸市场建立了计量管理档案,强检计量器具受检率提升到99.1%,建设“山东省诚信计量示范县市区”18个、“山东省诚信计量示范单位”218家。
认证认可工作。在全省逐步形成了省、市、县(区)三级联动、区域化监管、分级负责的认证监管体系,明确了各级质监部门在认证市场区域化管理工作中的任务和责任,制定了与此相配套的工作目标考评办法,建立起了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认证监管工作机制,保证了各种认证制度的有效实施。
全省3600余家企业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获得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14335张,17600余家机构和企业获得各类认证证书19180张,居全国前列。全省1385家检测机构依法通过资质认定考核,260余家实验室通过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的考核。依法向1348家实验室颁发了资质认定证书。2010年9月,国家认监委批准成立鲁源节能认证中心。
大力开展产品质量监督和打假扶优
坚持以服务民生、保障质量安全为重点,率先设立了行政许可技术审查机构,建立完善了密切配合、相互监督的行政审批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利用生产许可手段服务节能减排,耗能高、污染重的小型立窑水泥企业由372家下降到106家,淘汰落后水泥产能4886.4万吨。不断加大证后监管和对重点产品、重点企业和重点区域的监督抽查力度,积极规范监督检查和检验工作,质量监管水平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共对11938批次工业产品进行了监督抽查,合格10036批次,产品抽样合格率比“十五”期间提高1.38个百分点。其中省监督抽查6111批次产品,合格4974批次;国家监督抽查5827批次产品,合格5062批次。共对24万余家企业实施了定期监督检查,完成了19万余批次工业产品定期检验。
紧紧围绕经济中心工作,以消费者关心的焦点和热点产品为重点,深入开展打假治劣活动。先后开展了食品、农资、建材、加油机、纤维及纤维制品等执法打假专项活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参与消防产品、烟草制品等专项整治工作。2006年以来,全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783092人次,查处违法案件76090起,查处案件涉案货值129622.44万元,进一步规范了市场经济秩序。
深入开展基层基础建设
在全省质监系统大力开展“规范基层管理、加强基础建设”工作,以“三深入”(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调研)为路径,以“三确立”(确立县级局工作的主体地位,确立以市局为主的县级管理框架,确立县级局的发展模式和考核体系)为目标,以推广应用“山东金质县级局综合管理系统”为手段,全面加强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和综合业务管理,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技术机构建设和行风廉政建设。对所有县级局干部进行了全员培训,提升了干部队伍素质。大力加强县级技术机构建设,增强基层造血机能。对市县局事业单位进行资产剥离,逐步确立“法人治理”结构。2010年省局先后和滨州、潍坊、德州、临沂四个市政府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将质监工作纳入了政府考核工作体系。
大力加强法制建设
结合质监工作实际,大力加强法制建设,深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认真做好立法工作,出台了《山东省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和《山东省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实施办法》。加强法制和执法业务培训,开展了“和谐执法、阳光办案”实践活动。加强行政执法检查活动,建立起省市县三级执法案件评查机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了全员法制意识。“十一五”期间,诉讼和复议案件逐年下降。
深入开展行风廉政建设
全省质监系统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按照“谁分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要求,落实一岗双责。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以制度创新为重点,深入推进惩防体系建设。不断加大明察暗访力度,深入开展检验报告和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整治。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自觉接受监督,促进了政风行风转变,增强了执行力和公信力,全面提升了工作水平。截至2010年,省局在17个执法单位行风评议中列第6位,16个市局进入行风评议前10名。
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大力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各级党组织建设水平。深入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不断完善党组中心组学习、工作调研、议事、协调和决策等制度。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重点,不断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切实加强党员思想教育和管理,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素养和业务素质。
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提出了“精心、精细、精准、精益求精”的质监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并成为自觉行动,为质监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面对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全省质监系统大力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纷纷捐款捐物,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汶川地震期间,全省系统干部职工自发向灾区捐款300多万元。组建特种设备技术服务队,奔赴绵阳灾区检验电梯700多台。选派优秀干部、拨出专项资金全力支援北川质监局的灾后重建工作。
扎实开展“创先争优、争做齐鲁先锋”活动。在质监人恪尽职守、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下,在争创齐鲁先锋活动的推动下,全省质监系统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工作者和优秀模范:十佳打假斗士、执法办案能手马凤志,勇斗不法分子的史哲生,专注于尖端科研项目的钱恒以及不畏艰险的援藏干部蔡盛东……他们以实际行动,奏响了新时期质监人之歌。
为提高质监工作水平,全省质监系统注重加强和兄弟省市质检部门的交流合作。2010年5月,省局和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签署了合作协议,在质量把关、科研攻关、技术服务等方面加强全面合作。2010年11月,省局又先后和江苏省、安徽省质监局签署了质量技术监督合作互认协议,加强了区域质量合作。
“十二五”时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推动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山东质监系统一定要在国家质检总局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和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认真研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复杂形势,以服务全省“转方式、调结构”为目标,树立战略思维,强化发展意识,深入实施质量强省战略,大力提升依法行政水平,积极适应形势发展新需求,妥善应对经济社会新变化,圆满完成质监事业发展新目标,进一步提升全省质量总体水平,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数字看成就
全省17市、140个县(区、市)均开展了质量兴市、质量兴县(区、市)活动。
全省已有省长质量奖获奖企业20家、获奖个人10名,创建山东省优质产品生产基地24个,山东省优质产品生产基地龙头骨干企业40家。
全省拥有中国世界名牌产品2个,中国名牌产品266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1个,山东名牌产品1632个,山东服务名牌323个。
山东质检院、胶东质检中心、鲁南质检中心“三大质检高地”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聚集了13个国家质检中心,综合技术实力跻身全国一流水平。
获准筹建国家质检中心21家,国家质检中心数量达29家;批准建设省级质检中心49家,全省系统省级质检中心数量达69家。
全省质监系统共争取863计划项目3项,省部级以上项目247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69项,其中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国家标准创新贡献奖49个,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10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