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发展海洋经济,青岛是中国海洋科研与教育机构核心聚集地,那么,“十二五”期间,青岛在海洋经济领域的话语权又在哪里?青岛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诸多问题正是岛城专家学者当下普遍关注的焦点。
建立海洋经济开发体系
青岛陆海空优势明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的提出,无疑又在战略层面提供了一个更加宏观的发展视角和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刘洪滨教授认为,首先通过一批重大项目的支撑,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美国旧金山、西雅图,加拿大温哥华等海滨城市就是“样板”。
“韩国‘西海岸开发计划’就取决于良好的项目带动,从1989~2000年间,设立126个项目,总投资320亿美元。青岛应该筛选储备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结构优化的科技含量高、效益好的项目分步实施,对事关海洋生态与环保的重大项目,要认真进行项目论证和可行性研究。”刘洪滨认为,青岛要凸现和发挥海洋领域的优势,借助海洋科技及其带动作用,在港口贸易、滨海旅游、海洋制造业和海洋服务业等产业中寻求突破并形成领先优势,构建高素质的海洋产业结构,成为海洋经济强市。刘洪滨指出,开展海洋开发应遵循“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的基本原则,大体按海岸带、近海、海岛及专属经济区的次序,形成四大海洋经济开发体系。海洋空间规划与国土主体功能区规划、海洋功能区规划做好衔接,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经济区,探索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新路子。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韩立民教授表示,青岛是中国海洋科研与教育机构核心聚集地,海水种苗、海洋装备制造、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等产业是重点发展方向,因此需要进一步释放潜能,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建设海洋科技先导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
青岛市社科院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郭先登研究员认为,青岛所处的港口战略地位以及拥有的发展海洋经济的区位优势、人才优势、物质技术基础等,具备打造成为“第一基地城市”的基础。他认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给青岛提供了一个“半岛视角”,使青岛与烟台、威海等城市之间的协作更加密切,发展海洋经济只有立足港口集群的区域性联动,才能获取发展的新动力。
构建有效资源配置平台
海洋经济与陆地经济是交叉重叠的,海陆实现统筹、产业进行区域性联动,这是专家学者们的普遍共识。大多数海洋产业带有“外部经济”特征,许多问题单纯通过市场机制是不能解决的。因此,在新一轮的海洋经济发展中,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在更高层面上构建一个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的资源有效配置平台(包括加强海洋产业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海洋人才培养以及投融资体系的建立等),才能形成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青岛应该加快干线铁路和港口支线、专用铁路建设,实现高等级公路与沿海港口和产业集中区直接连接,抓好青岛国际空港建设,提高吞吐能力,完善海上应急救助体系,增强防灾减灾、应对突发性海难和重大海洋污染事件的能力。
海洋人才培养方面,顺应海洋经济的发展需求,调整海洋教育内部层次结构,合理分布海洋院校和海洋专业设置,海洋人才要从海洋科学型向海洋工程技术型、海洋管理型转变。
扶持政策方面,要制定优惠政策,减轻海洋企业税赋,设立海洋资源开发风险基金,注意从制度层面鼓励发展环境友好型、高附加值的产业,打造一流的临海产业。
在完善投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果方面,投资要向科技产业化倾斜,加大推广应用的额度,贯彻“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确保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的建设。
此外,专家们认为,打造国内一流的蓝色服务业,如海洋科技教育与管理服务业、港口物流、金融服务、气象海况预报、海洋环境监测等,也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