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三、区域化管理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必由之路
一个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一般由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标准、方法和行政管理四部分组成,其中,法律法规是基础,安全标准是依据,行政管理是主体,管理方法是关键,只有建立由四部分组成的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并使各部分有机结合和有效运行,才能保障食品安全。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对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其运行机制的探索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从建立GHP到HACCP再到风险分析方法的应用,推动食品安全管理掀起了三次浪潮,食品安全管理效能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区域之间经济与科技发展差距还比较大,农业生产、饮食习惯、食品安全认知能力和管理水平等方面随着各地区域的不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在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到消费整个食品链条中,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还很不平衡,尤其是行政监管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化学投入品监管不到位,不仅造成食品安全监管资源的浪费,而且导致国内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发生。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实际情况,客观上需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状况,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区域化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才能有效保障整个区域和全国的食品安全。
3.1区域化管理的科学内涵
区域化管理的科学内涵是指:“建立一个体系,构筑三道防线”。
一个体系是指食品安全区域化管理体系,它的主要内容是“政府主导、科学引导、部门联动、企业带动、全民行动(以下简称“两导三动”)。政府主导,是指地方政府切实负起食品安全责任,履行对消费者健康安全的担保;科学引导,是指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树立科学发展观,以GAP、GHP、HACCP和风险分析原理为科学依据,正确引导农民和企业科学生产与加工,树立绿色环保意识,减少农药、兽药、化肥、激素、添加剂等可能对食物链构成的源头污染;部门联动,是指要整合行政管理资源,突破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形成合力,建立和完善一套务实高效的食品安全管理机制,解决标准和信息不协调等问题。企业带动,是指发挥食品加工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在原料基地的建设以及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自检自控方面发挥主体作用。全民行动,是指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全民的食品安全意识,在食品生产、加工、消费等环节构筑食品安全屏障。
“构筑三道防线”是指在食品安全区域化管理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基础上,在区域内采取三项具体控制措施。一是,对区域内的种植基地或养殖场合理规划布局,并实施备案管理,加强食品原料的源头控制,对加工厂和储存库实施卫生注册登记或备案管理,加强企业车间布局、工艺与加工条件的审查,构筑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二是,对区域内的食品加工企业派驻检验检疫官或实施巡回监督,加强食品生产加工过程的安全卫生控制,构筑食品安全的第二道防线;三是,通过官方食品安全风险监控计划的实施以及企业和区域实验室的检测把关,掌握食品安全风险动态信息,及时启动预警机制或采取风险控制措施,构筑食品安全的第三道防线。
通过实施区域化管理,发挥政府、部门、企业、农民、消费者和媒体的作用,对食品链实行全程监控,消除食物链各环节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把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程度。
(作者姜宗亮系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副局长)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