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组织召开的首届全国机械工业科技大会11月16-17日在北京召开。“十一五”期间,我国工业自动化国际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我国自主研发的现场总线EPA技术、高可用自动化网络DRP技术、工业无线WIA-PA技术等相继获得国际标准突破,标志着我国在工业自动化控制高端技术领域具有了自主研发能力,为我国自动化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先决条件。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技术标准已经成为国际与区域竞争的一项重要手段。为了占领国际经济竞争中的技术制高点,各国在标准化领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此,加快我国国际标准化工作己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十一五”期间,我国工业自动化国际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我国自主研发的现场总线EPA技术、高可用自动化网络DRP技术、工业无线WIA-PA技术等相继获得国际标准突破,标志着我国在工业自动化控制高端技术领域具有了自主研发能力,为我国自动化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先决条件。
为了贯彻和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重要指示精神,提高我国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质量和水平,扩大我国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通过总结前期经验,查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国际标准化工作的新需求,从而研究和提出“十二五”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重点。现将全国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24)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SAC/TC124基本情况介绍
SAC/TC124秘书处设在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工作范围包括石油、化工、冶金、电力、机械等领域的工业过程中与测量、控制及自动化相关的各类仪器仪表、执行机构、控制设备及其构成的控制网络系统的标准制修订。SAC/TC124目前共下设了10个分委会,有委员和顾问410名,集中了国内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制造企业、系统集成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石油、化工、电力、冶金典型用户在内的各方面专家和知名学者。秘书处建有多种总线演示实验室,为各行业的仪器仪表用户提供演示、测试、培训的平台;同时还拥有《中国仪器仪表》、《仪器仪表标准化与计量》等杂志和多个网站作为标准宣贯平台。
SAC/TC124在国际上直接对口IEC/TC65(工业过程测量、控制和自动化)和ISO/TC30(封闭管道中流体流量的测量)。
IEC/TC65是国际电工委员会下设的“工业过程测量、控制和自动化”技术委员会。其秘书处在法国。IEC/TC65工作内容包括:制定用于工业过程测量、控制和自动化的系统和元件方面的国际标准;协调系统集成相关标准化工作;在国际领域参与电气、气动、液压、机械和其他测量和控制系统相关的国际标准化工作。IEC/TC65及其4个分技术委员会现行国际标准共259项,标准数目在所有IEC技术委员会中排名第二,其标准工作活跃,覆盖范围全面,及时反映最新技术,在IEC中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ISO/TC30组建于1947年,现秘书处设在英国的BSI(英国标准学会),工作范围是制定封闭管道中流体流量的测量方法和规则标准,包括术语和定义;检验、安装和操作规则;仪表和所需设备的构建;测量条件;对测量数据及误差的采集、评价和解释。ISO/TC30下设3个分技术委员会,在不同技术领域开展标准化工作。
二、增进服务意识,营造创新氛围
近年来,SAC/TC124不断改进标委会的工作模式,营造有利于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的宽松环境。在把握工业自动化技术发展的方向的同时,紧密结合我国工业自动化发展的战略需求,推动标准化技术领域之间的合作,加强集成研究。围绕原始创新技术,加强国际标准的前瞻性部署,努力将标准化工作平台建设成为培育原始创新的沃土、支撑科技自主创新的平台。
“十一五”期间,围绕“服务于国家攻关课题项目、服务于高新技术企业、服务于行业技术发展”的三个服务原则,我标委会组织国内专家主导制定国际标准10项,具体如下:
1)IEC 62601《工业通信网络 现场总线规范 WIA通信网络与通信行规》
2008年10月31日WIA-PA技术成为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公共可用规范IEC/PAS 62601标准化文件,正式发布。2009年7月3日,WIA-PA的新工作项目建议NP文件以100%的得票率通过了IEC全体成员国委员会的投票,同时德国、法国、美国、日本、瑞典都指派专家参加WIA-PA国际标准起草项目组,以正式启动WIA-PA的IEC国际标准制定工作。
2)《工业自动化产品的安全要求》系列标准
2008年,以中国NP提案为主成立了IEC/TC65/WG13工作组(工业过程测量、控制和自动化设备的安全要求),工作重点是根据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制定工业通信系统及电气设备安全要求及相关测试方法。在2009年5月德国法兰克福的工作组会议上,对《工业过程测量、控制和自动化设备的安全要求(不包括功能安全)第1部分:控制设备的特殊要求》进行了标准审查,并在2009年12月18日,IEC发布新工作项目建议65/448/NP,在各国家委员会间征求意见。该系列的其他国际标准还在准备过程中。
3)IEC 61003-2《工业过程控制系统用模拟输入两位或多位输出仪表 第2部分:检查和例行试验导则》
我国参与了IEC 61003 (1991)的修订,修订时SC65B/WG6工作组决定将该标准分为两部分,IEC 61003-1已经于2004出版。基于我国专家在工作组中积极工作和努力争取,工作组推荐我国专家作为IEC 61003-2的项目负责人,执笔起草该国际标准。2009年5月委员会投票草案65B/703/CDV全票通过。
4)IEC 61207-7《气体分析器性能表示 第7部分:可调谐激光气体分析器》
IEC/SC65B成立项目工作组PT 61207-7制定IEC 61207-7标准,由王健任工作组组长。2008年5月,IEC 61207-7的新工作项目建议65B/662/NP以100%的得票率通过,并有5个国家派专家参与标准制定工作。
5)IEC 61158 Type14《测量和控制数字数据通信 工业过程控制系统用现场总线 第14类型:EPA》
6)IEC61784-2 CPF14《工业通信网络-行规-第2部分:基于ISO/IEC8802-3的实时网络附加现场总线行规通信行规集14》
7)IEC61784-3 EPASAFETY 《工业通信网络-行规-第3部分:现场总线功能安全 EPASAFETY》
8)IEC 61784-5 Type14: EPA《现场总线安装行规 第14类型:EPA》
9)IEC 62439 -6《高可用性自动化网络 第6部分:分布式冗余协议》
10)《工业检测型红外热像仪》标准,部分采用了我国提出草案的技术内容
总结以往经验,要想保证国际标准的制定顺利,必须具备的条件包括:拥有自主技术、熟悉国际标准规则、具备人才队伍、建立沟通渠道、寻找到利益共同点和具备支撑条件等。因此,建立机制也必须围绕上述几个方面进行。
三、建设国际标准化人才队伍,奠定未来竞争力基础
标委会探索以国际标准研究项目为载体培养高素质的标准化工作后备力量的有效模式,切实提高后备人才的质量。同时,培养和提高企业标准化工作者的素养和创新能力,促进领域标准化工作的持续发展;稳定重点领域标准人才队伍,培养科研与标准兼顾的特色后备人才队伍。SAC/ TC124秘书处在职工作人员共有16人,其中博士5人,硕士4人,本科7人(教授级高工1人,高工8人,工程师7人),另外还聘有4名专家顾问,并设有专人负责相关国际标准研究工作。为了增进团队的标准化知识储备,SAC/TC124秘书处先后选派多名标准化主要人员参加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举办的国际标准化知识培训班、国际标准化知识英语培训班等,并经考试合格,全部取得了相应的资格证书。这些培训强化了我秘书处标准化主要人员的国际标准化知识,增进了对国际标准化的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的了解。
此外,秘书处还组织相关企业、研究院所国内专家参加各种国际标准化知识培训,通过这些培训可以让技术人员更加深入地了解国际标准化工作的程序和规则,提高制修订国际标准的质量。同时,全面了解对口的国际技术委员会及工作组的工作内容和项目进展,掌握本领域内相关的技术委员会的工作范围和动态。根据国际标准化的最新进展和热点技术,提出国际标准转化的计划和建议,以保证国内外技术适时同步发展。
在IEC/TC65及其4个分技术委员下属的41个工作组中,我国共派出42名本领域技术专家参与其中的26个工作组,涉及国内近20家单位(骨干企业、研究院所、高校等)。仅2009年,SAC/TC124秘书处共计33人次参加11次国际会议。
秘书处有严格的参与国际会议的流程:首先,SAC/TC124秘书处向有关专家发送会议通知;组织相关专家会前商讨有关会议细节,统一思路;协助参会人员向主办方申请邀请信,办理出国手续;同时,要求参会人员认真参与会议,合理代表我国发表意见;会后向SAC/TC124秘书处提交会议总结,并在《仪器仪表标准化与计量》及网站刊登会议总结,进行宣传。秘书处定期向相关部委和领导汇报重要国际标准的最新进展,以适时调整我国相应领域的技术发展方向。
四、建立多种沟通渠道,优化国际标准化工作环境
取得国际标准化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各国专家之间的沟通,而沟通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可以将国内的外资企业专家作为桥梁,建立与国外工作组专家的沟通渠道;还可以在国内举办国际标准化论坛、讲座、培训等多种活动,形成交流互动,并且邀请国际专家参与国内标委会的相关活动。由于国际相关标准化组织(如IEC、ISO、PNO、ISA、FDT、欧洲电气电子行业办事处等)汇集了业内大量核心专家,因此建立与此类机构的沟通交流机制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围绕国家、企业科研应用重点工作,定期梳理相关技术标准信息;定期向秘书长、主任委员书面汇报IEC最新情况,并向相关部委、专家汇报关键标准进展;每年在SAC/TC124年会上汇报归口国际标准化情况;在标准化期刊和网站上公布国际标准化前沿技术及动态分析;在相关技术研讨会、交流论坛上发布最新国际标准化信息。以标委会作为技术经验交流的平台,更好地促进和推动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开展。
总结起来,标准化工作的沟通方式主要包括:①国际标准工作组的内部沟通,阐述其技术内容及必要性,以得到相关国家专家支持;②与工作组组长、秘书长等负责人良好的沟通十分重要,通过国际会议和信函等渠道增进了解,也可以适当时候邀请主要技术人员访华参观商谈,更好地反映我国技术的实际情况;③与国际先进企业驻华代表间的沟通可以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通过让国际先进企业驻华代表直接参加提交标准草案审查,以及国内标委会的相关工作,把有关情况反馈到国外技术机构,推动标准合作的开展。同时,在沟通中需要注意了解国际各专家利益的焦点和分歧,并且注意沟通方式和策略。掌握适合的方式和切入点,将我国技术更好地融入到国际标准中。
五、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扩大我国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十一五”期间,SAC/TC124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步:以点带面,实现工业通信领域的整体突破
2007年12月,我国自主研发的现场总线EPA技术正式成为IEC61158的类型14(这一突破是我国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取得的第一个国际标准突破),之后以EPA技术为核心的实时以太网、现场总线线缆安装、通信功能安全等解决方案相继进入国际标准IEC61784-2、IEC61784-3和IEC61784-5,实现了以一种核心技术为基础,拓展为多个国际标准的突破。
2)第二步:立足工业通信,辐射相关自动化领域
EPA技术取得国际突破之后,我国自主研发的工业无线WIA-PA技术和高可用自动化网络DRP技术也在IEC/SC65C工业通信领域成为正式国际标准,这一系列突破奠定了中国在工业通信国际标准化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国际标准化工作已进入良性发展阶段。随着国际标准化工作的不断推进,SAC/TC124不断尝试在IEC/TC65其他分技术委员会开展工作,并已取得初步成果:在IEC/SC65B,中国专家已主导制定完成一项国际标准:IEC 61003-2《工业过程控制系统用模拟输入两位或多位输出仪表 第2部分:检查和例行试验导则》,正在制定两项标准:IEC 61207-7《气体分析器性能表示 第7部分:可调谐激光气体分析器》和《工业检测型红外热像仪》;在IEC/SC65A,参与功能安全标准的研制工作;在IEC/SC65E,参与FDT和OPC-UA标准的研制工作。
3)第三步:推进国际标准体系的完善,促进各领域的均衡发展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在工业自动化国际标准化领域的角色已发生了根本转变,从原来的旁观者到参与者,到现在的主导者。目前,我国已有能力在工业自动化领域推进国际标准体系的完善。2008年10月,我标委会力促IEC/TC65建立新工作组WG13,开展工业自动化产品电气安全国际标准制定工作,并以中国正在制定的国家强制性系列标准《工业自动化产品电气安全要求》为原始版本,开展系列国际标准的研制,从而填补了IEC/TC65在电气安全标准化领域的空白。目前,我标委会正在逐步开展工作,向IEC/TC65提出新领域项目建议,如:智能传感器、智能电网用仪表系统等。
领域均衡布局与协调发展是提升一个国家技术整体水平的必要基础,是支撑自主创新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把国际标准化工作的目标设定在:支持优势领域与扶持薄弱领域并重,推进领域自身纵深发展和以领域合作促进发展并重,瞄准领域发展的前沿,努力实现我国工业自动化国际标准化的全面协调发展。
六、总结经验,面向未来
标准化工作对于推动技术进步、规范市场秩序、提高产品竞争力和促进国际贸易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标准委积极引导和推动我国龙头企业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实现了我国标准化事业的跨越式发展。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国标准化工作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标准制修订速度慢,标准总体水平低,高新技术标准缺乏等问题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不相适应。基于这些不足,对我国国际标准化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进一步提高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意识
国际标准化工作不应局限于仅仅一味地接纳外国的技术,更要把中国自己的技术和品牌推出去,用它们去影响世界,中国在这方面的意识还远远不够。一个好的思路不仅可以在国内推广,更应该放到国际舞台上,把中国的技术变成国际技术,让中国本土的技术和品牌被国际范围的企业和专家所接收。这种方式对于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必须明确国际标准化的工作内容,用严格的国际标准化管理制度加以管理,规范我国国际标准化工作过程。
2)善于发现国际标准化机会
作为国内归口单位的秘书处,必须充分了解国内本领域的技术、产品研发应用现状,实时掌握国际技术委员会的工作内容、范围和动态,把握最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及时跟踪热点技术的动态,向国内有关专家发布最新技术进展,组织国内专家积极参与国际技术活动,保证我国技术和国际技术发展的同步性,并且可以在国际标准制定过程中体现我国自己的技术需求,做到早期参与和及时介入,阻止不利于我国利益的内容写入标准条款,趋利避害。在我国技术成熟的领域,应适时地把我们最先进的技术纳入国际标准,推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标准。
3)建立高素质的国际标准化团队
标准化工作涉及面广,专业性强,需要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当前应对金融危机影响,保持经济稳定发展,又对标准化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标准化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在国内外标准化领域发挥引领作用,要求培养政治强、懂标准、专业精、外语通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努力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以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为重点,加强标准化队伍建设,提高标准化科研水平。
4)深入学习、了解国际标准化的运作规则
要想在国际标准化领域中作出成绩,首先一点就是要了解国际标准化运作的规则和环境。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各项国际标准化工作,加之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也取得明显的提高。但是,国际标准制定的基础就是各国的协商一致和相互支持,离开了这些,就不可能在IEC、ISO这样的国际组织中通过中国的提案,就算通过了,没有其它国家的支持,也不可能达到国际范围推广的目的。所以,参与单位应熟悉国际标准化的相关规则和制定背景,包括国际组织的大环境,以及工作组的小环境,还要熟悉不同的文化和环境,了解不同的文化差别。
5)强化中国知识产权工作
在国际标准化制定过程中,知识产权问题越来越引人关注,其中专利的应用已有20多年的历史,近期又增加了软件版权和商标的应用。然而中国企业的专利意识一直很薄弱。建议中国企业加强知识产权方面的工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关于知识产权的政策和实施办法的研究,以早日摆脱被动局面。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标准的作用和地位日显突出。发达国家通过在技术法规和标准中引用涉及国家、人身、环境安全的要求为手段,同时积极将自己的标准提升为国际标准,强化其经济和技术的国际竞争地位,提高进口产品准入门槛,实行贸易保护。国际标准是国际公认的技术规则,但在客观上往往对我国形成技术性贸易壁垒。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突破和跨越壁垒,保护我国的经济和贸易利益,已成为我国迎接机遇与挑战,加快经济建设速度和增强产品竞争能力的必然选择。我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面临的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我们必须以高质量的标准文本为基础,尽快提高我国标准化工作水平,加快国际标准转化,从而加快我国经济建设和提高产品竞争力,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争得更多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