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 先进音视频编码 第2部分:视频》 国家标准于2006年2月16日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标准号为GB/T 20090.2-2006),于2006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
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AVS)是中国自主制定的数字电视等音视频系统的基础性标准,是第二代音视频信源编码标准之一。AVS系列国家标准共9个部分,包括系统、视频、音频、移动视频等核心部分和数字版权管理、一致性测试等支撑部分。本次率先发布的AVS视频部分国家标准(GB/T 20090.2-2006)即为AVS系列国家标准的第2部分。
AVS视频部分是为了适用数字电视广播、数字存储媒体、网络流媒体、多媒体通信等应用中对运动图像压缩技术的需要而制定的。该部分基于我国国内创新技术和国际部分公开技术而制定,编码效率比第一代标准(MPEG-2)高2~3倍,技术方案简洁,芯片实现复杂度低,达到了第二代标准的较高水平,可节省一半以上的无线频谱和有线信道资源。另外,AVS的专利池管理制度,也为将来AVS系列国家标准的推广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与国际视频编码标准MPEG-4 AVC/H.264以及MPEG-2视频部分具体的技术参数比较如下:
视频编码标准/主要技术参数 | AVS视频 | MPEG-4 AVC/H.264 | MPEG-2视频 |
---|---|---|---|
帧内预测 | 基于8×8块,5种亮度预测模式,4种色度预测模式 | 基于4×4块,9种亮度预测模式,4种色度预测模式 | 只在频域内进行DC系数差分预测 |
多参考帧预测 | 最多2帧 | 最多16帧 | 只有1帧 |
变块大小运动补偿 | 16×16、16×8、8×16、8×8 | 16×16、16×8、8×16、8×8、8×4、4×8、4×4 | 16×16、16×8(场编码) |
B帧宏块直接编码模式 | 时域空域相结合,当时域内后向参考帧中用于导出运动矢量的块为帧内编码时,使用空域相邻块的运动矢量进行预测 | 独立的空域或时域预测模式,若后向参考帧中用于导出运动矢量的块为帧内编码时只是视其运动矢量为0,依然用于预测 | 无 |
B帧宏块双向预测模式 | 称为对称预测模式,只编码一个前向运动矢量,后向运动矢量由前向导出 | 编码前后两个运动矢量 | 编码前后两个运动矢量 |
1/4像素运动补偿 | 1/2像素位置采用4拍滤波 1/4像素位置采用4拍滤波、线性插值 | 1/2像素位置采用6拍滤波 1/4像素位置线性插值 | 仅在半像素位置进行双线性插值 |
变换与量化 | 8×8整数变换,编码端进行变换归一化,量化与变换归一化相结合,通过乘法、移位实现 | 4×4整数变换,编解码端都需要归一化,量化与变换归一化相结合,通过乘法、移位实现 | 8×8浮点DCT变换,除法量化 |
熵编码 | 适应性2D VLC,编码块系数过程中进行多码表切换 | CAVLC:与周围块相关性高,实现较复杂 CABAC:计算较复杂 | 单一VLC表,适应性差 |
环路滤波 | 基于8×8块边缘进行,简单的滤波强度分类,滤波较少的像素,计算复杂度低 | 基于8×8块边缘进行,滤波强度分类繁多,计算复杂 | 无 |
容错编码 | 简单的条带划分机制足以满足广播应用中的错误隐藏、恢复需求 | 数据分割、复杂的FMO/ASO等宏块、条带组织机制、强制Intra块刷新编码、约束性帧内预测等 | 简单的条带划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