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有收益就要有代价,节能灯也是一样。这里的“代价”并非仅指节能灯成本高、售价贵,还指它在生产、使用及废弃之后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可能伴生的一些负面的东西,比如环境污染。据业内人士透露,虽然节能灯与普通白炽灯相比节能优势十分明显,但受制造工艺限制,目前市场上的节能灯产品大都含有汞,这是它最大的问题。就算技术水平较高的企业,其单只节能灯产品汞含量也会在0.25毫克左右,而普通的节能灯则可达到0.5毫克甚至更多。
就“低于5毫克”的国家标准而言,目前市场上的节能灯产品在汞含量上做到合格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但这个只适用于生产过程的“标准”管不到节能灯产品使用及废弃之后的情况,换句话说,它管“生”不管“死”。而节能灯“生”前的节能美誉很可能就因为其“死”后的污染问题无人管而“晚节不保”——环境保护专家称,1毫克汞渗入地下可造成大约360吨的水受到污染,由此计算,如果1只废弃的节能灯处置不当,就可能污染90吨~180吨地下水及周围土壤。除此之外,由于汞在常温下极易蒸发,废弃的节能灯管若在地表破碎,瞬时可使周围空气中的汞深度超标百倍。
由此,如何处理好节能灯可能造成的污染问题,维护其身后之名,就成为每一位消费者,尤其是推广节能灯的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的共同责任。然而遗憾的是,就目前的情况看,节能灯“身后事”尚存在许多令人忧心的问题。一方面,许多消费者并不清楚节能灯有潜在汞污染危害,对用过的节能灯随意丢弃;另一方面,就算有消费者想妥善处理废弃的节能灯,也找不到合理的途径。
“后事”无人料理,这正是当下节能灯遭遇的最大尴尬。据媒体报道,目前市面上所能见到的节能灯产品,除极个别国际品牌在外包装上标有“可回收”、“勿丢入垃圾桶”等图文警示外,绝大多数产品既无“含汞”警告,也无使用后如何处理的相关说明。向厂家询问,得到的答复也大都是“没有回收业务”。与企业相似,环保、再生资源回收、废弃物管理等部门均表示目前尚未开展废弃节能灯回收处置服务工作,而具体负责的机构亦付阙如。
对这种情况,有业内人士表示,节能灯生产企业“管生不管死”,确有它的难处,对废弃节能灯产品进行安全环保处理的技术难度并不高,难的是回收成本太大。除收集、运输外,还要建造价很高(一般要达到1000万元)的处理线,这本身就不赚钱,若没有政府补贴,根本就没有企业愿意往这上头扔钱。尽管主管绿色照明推广的政府部门曾考虑到“后事”问题,在补贴推广项目招标时将回收比例、有无回收设备等条件列入标书要求中,但由于无法对企业进行有效监管,这种要求几同空文。
由此看来,要了却节能之外的环保事,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改变当前“无了料理”的现状。鉴于企业回收成本高,可以考虑建立定点的废旧节能灯回收、处理中心,且政府要予以补贴;鼓励民间组织积极参与回收、处理,政府出台相关政策进行鼓励;建立强制回收制度,督促生产企业实行回收处理。同时,鼓励节能灯生产技术改造,开发无汞或低汞节能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