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建筑短命 根源何在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近两年,涉及建筑质量问题(如“楼脆脆”、“楼歪歪”)的新闻时常见诸媒体,民众对我国建筑“非正常死亡”频发现象表示出极大担忧。近日人民日报刊发一篇深度报道指出,正是在“拆了建、建了拆”的运动中,我国创造了两项世界第一——在消耗了全球最多的水泥和钢材的同时,也生产出全球最多的建筑垃圾——每年高达4亿吨,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垃圾总量的30%~40%。“短寿命”与资源高消耗并存,已成为我国建筑产业的一大通病。

  如果说建筑物因质量问题而早夭还算是病故的话,那么仅仅是因为“不合要求”而将其强行拆除则只能说是被害了。说出来不好听,可事实就是如此——当某市一座地标性大酒店被拆除时,担任爆破工程的指挥员有些伤感地说:“房子建得挺漂亮的,也相当牢固,离设计寿命至少还有37年,可惜啊!”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将一座年纪轻轻、身强体壮的房子就这么拆了,是否有一种把一个人“拉出去砍了”的残忍感呢?

  有建筑界人士解释说,客观上,我国当前处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建筑的新陈代谢速度快有一定的合理性。现在的一些建筑尽管当时建造时还不错,但以现在人们的需求来衡量,在功能、舒适度上已经比较落后。同时,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来的不可避免的旧城改造扩建,也成为部分建筑短命的重要原因。然而,这种解释的“合理性”更多会转化为一种借口,而随意“合理”地剥夺建筑生命的最恶劣后果之一,即是导致建筑整体质量下降。这其中的逻辑很简单:既然任何建筑都有可能“被早夭”,那么把它们造得那么好、那么坚固有什么意义呢?在这种情况下,“楼脆脆”、“楼歪歪”们作为一种逻辑结果大量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建筑短命的根源,一言以蔽之,在于规划者的短视。有网友戏言:“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橡皮擦擦,实施与否,领导发话。”按说,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城市建设和发展必须以科学的规划来引领,然而现实中,许多地方在制定规划时缺乏科学论证,不少根本就是拍脑门拍出来的,而规划制造后,又不按其执行,变更频繁,且也没有什么标准,想拆拆,想建建,十分随意,过家家一般,能活够天年的建筑差不多成奇迹了!除“一届政府一套规划”的短视行为,GDP崇拜、形象工程情结等错误政绩观也是建筑短命的帮凶。在拆拆建建中,人们看到了城市的“改造”、生活的“变样”和经济的“繁荣”,但这些都是以大量旧建筑的现实“牺牲”及新建筑的未来“献身”为代价的。当然,火暴的“地产经济”使建筑渗入了大量利益因素,这很容易将建筑质量侵蚀,抽夺其寿命。

  治顽症,用猛药。我国建筑早夭,往往病不在建筑本身而在于人。首先要治的就是拆建太随意的拍脑门做法。专家建议,必须强调规划的严肃性,树立起可持续的建筑理念。可参照国外做法,成立包括建筑、规划、文物、文化等行业权威人士组成的委员会,就建筑拆建进行论证研究,甚至可举行听证。出台相应政策并完善建筑法律法规,要建立建筑拆除的法定程序,明确拆除条件,切实做到建筑拆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对违规制造建筑短命事件的相关责任人追究责任。

作者:胡立彪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04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