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来自贵州毕节试验区的质监报告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毕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近20年来,这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正是在毕节这片土地的巨变中,试验区的质监人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跨越式发展。

  翱翔万里头雁引路

  如今,站在亮丽的毕节地区质监局办公大楼前,已经很难想象,就在10年前,这里还是一个烂摊子:底子薄、基础差、问题多。经费紧缺,有的单位甚至交不起办公电话费用;地区局机关和地区质监检测所只有几百平方米的办公用房,其余各单位均无办公用房,只得租房办公,交通工具、办公设施缺乏,机关仅有一辆公务车,一台电台;干部职工素质参差不齐,风气不正,曾连续多年考核在全省排名末位。

  困境之中,毕节质监迎来了跨越发展的领路人。2001年12月,贵州省质监局党组任命邓泽亮为毕节地区质监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主持工作)。作为“班长”,邓泽亮以他的智慧和气魄对毕节质监的发展作出了深远的谋划,提出了“第一步打基础,第二步抓规范,第三步迈向现代化”的“三步走”和“强化管理、夯实基础,突出重心、狠抓效益,带好队伍、增强素质,团结奋进、跃上台阶”的32字发展振兴思路,强调全地区质监系统必须“紧紧抓住班子建设、思想纪律作风建设、党的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不放松;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放松;紧紧抓住依法行政、按章办事、强化纪律、保证稳定不放松。”在当时发展基础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邓泽亮还大胆地向贵州省质监局党组作出了建好“一个班子、一支队伍、一幢房子”的“三个一”承诺。

  思路决定出路。“三步走”战略构想和“三个一”承诺,为后来毕节质监事业的10年发展指明了方向,一直引导着全地区系统一步一个台阶地稳步发展。为了建好一个班子,该局按照“基本稳定、个别调整、补缺完善、巩固提高”的班子建设思路,促进了干部的锻炼成长和各级班子的建设。为了带好一支队伍,该局提出一整套行政执法办案原则,有效地推进了全区系统行政执法工作,成功地办理了一批大案要案,引起贵州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重视,深得民心。他们还按照“抓安全、保稳定,抓资金、保运转,抓业务、保发展”的“三抓三保”工作思路,切实地指导基层单位在确保稳定的前提下,不断夯实物质基础,有效地促进质监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

  邓泽亮任毕节地区质监局局长后,针对当时的干部队伍状况,提出“干部离岗制度”,力排纷议,坚决实施,为一系列促进毕节质监事业改革发展措施的顺利推进打开局面而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从2002年起,该局每年有针对性地在全系统开展一次思想纪律作风主题教育活动,坚持至今,收效明显,得到贵州省质监局党组的充分肯定。他们还创新局务会议议事制度,及时有效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扩大了民主决策的渠道,更好地吸收群众智慧,有力地贯彻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同时实施“三段式”工作模式,克服全年工作前松后紧现象,保证年度工作统筹协调平稳推进;实行“未完成任务的末位淘汰制度”,鞭策后进,激发全系统争先创优的积极性;设置“局长奖励基金”,鼓励干部勤奋工作,大胆创新,多作贡献;提出“发展、稳定、规范”六字原则和“领导工作精细化、管理工作规范化、政务进行安全化”工作要求,强化规范管理,推进科学发展。

  谋求规范狠练内功

  2002年,毕节地区质监局甩掉全省末位的帽子,被贵州省人事厅、贵州省质监局授予“全省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先进单位”光荣称号。2003年,邓泽亮被国家人事部、国家质检总局授予“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在“十五”期间,该局成功地实现了第一次跨越式发展的目标,迈出最坚实的第一步——打基础。全系统物质基础得到较大程度夯实,精神风貌得到较大改观,各项管理得到进一步规范,系统社会地位得到提升,大批干部得到锻炼成长。

  “抓规范”,是该局“十一五”的主要工作任务和要求,该局明确:到“十一五”末,“各级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和干部队伍的执行力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依法行政、规范行政的水平有明显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贡献率有所增强;物质条件和经济运行能力有较大改善;各项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水平有明显进步。”邓泽亮认为,要发展就必须先夯实基础,要夯实基础就必须强化管理,要强化管理就必须注重规范。只有这样,才能推进质监事业的科学发展。

  在组织实施第二次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该局党组经过反复调研,曾召开历时13天的党组扩大会议,针对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并分别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对足以影响第二次跨越式发展大局的三个重点单位分别派出了以局领导担任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指导员”进行为期5个月的驻点督促指导,按要求“作好一个规划,解决一个问题,打造一个亮点,做出一项实绩”。此外,还在全区系统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强化规范管理、推进科学发展”主题教育活动,要求全系统不懈怠、不折腾,紧紧抓“规范”,时时重管理。

  在“抓规范”过程中,该局首先是加强内部管理,一是以提升干部职工素质为基础,针对各级业务干部管理能力薄弱的情况,先后在全区系统举办了“中国计量学院毕节大专班”、“中共贵州省委党校毕节质量与技术监督本科理科班”;以补贴学费的形式鼓励干部参加学历提升和各级各类学习培训;采取办班以及请进来、送出去等办法,先后培训干部近300多人次。二是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建立和完善了99个规章制度,其范围大到党组议事决策,小到职工婚丧嫁娶,其涉及面包揽思想政治工作、行政管理、行政执法、业务管理、检验检测、财务人事、考核奖惩、责任追究等方方面面。同时还规范了制度的提议、起草、审议、通过、颁布、修订等程序,基本做到各项业务运行程序不因领导人员的改变而改变,保证了各项工作运转的严肃性和连续性。

  同时,该局大力打造毕节质监文化,为“抓规范”辅以催化剂和润滑剂。以“在灵魂上锻炼队伍,在形象上打造单位,在精神上塑造人,在目标上为了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展质监文化建设,通过不断倡导,不断实践,不断提炼,形成了“吃苦、奉献、团结、奋进”的“毕节质监精神”、“尽责、务实、科学、创新”的“毕节质监工作作风”和“讲政治、担大事、有主见、敢负责”的“毕节质监领导作风”,从而培育了内涵丰富的“毕节质监文化”。对四十多年从未清理的文书档案,清理后移交档案部门;编纂了《毕节地区志·质量技术监督志》和《毕节质监年鉴》;编制了《光荣册》、《跨越》画册、《奋斗历程》宣传册单行本及光碟;创办了《毕节质监》期刊;制作了《制度汇编》和《业务指南》;建立了“万册图书室”;在全省首家开通了全区质监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开通了《毕节质监网站》,为展现毕节质监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009年8月,全省质监系统干部监督暨行政管理工作会议在毕节召开,贵州省质监局局长张梓钟欣然题词:“毕节地区质监局是内部管理的典型,是质监文化的典型,希望再接再厉,再创辉煌”。

  二次跨越成就辉煌

  经过第一次跨越式发展和第二次跨越式发展的组织实施,毕节地区质监局党组圆满地兑现了建好“一个班子、一支队伍、一幢房子”的“三个一”承诺,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干部队伍得到锻炼成长。通过多年的培养教育,一大批德才兼备、责任心强、政绩突出、群众公认、能担纲领衔的年轻干部走上了领导工作岗位,该局向贵州省质监局推荐提拔正处级干部3名,副处级干部9名,提拔任用正科级干部19名、副科级干部39名。一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已经建立。该局还成立了机关党委,党的基层组织得以健全,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全系统基础设施得以加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该局党组把基础设施建设毫不放松地抓在手上,不断夯实物质基础,改善办公条件。10年来,固定资产从2001年的228万元快速增至现在的2000多万元;毕节质监办公楼落成,成为全系统10年发展的重要标志;稽查分局修建了办公楼,成为全省系统第一家拥有自己办公楼的稽查机构;各县、市局兴建了办公楼,配置了新的办公设施,结束了长期租房办公的历史;全系统拥有交通车辆50余辆;配置了人手一台的电脑,办公自动化水平明显提高。

  执法打假工作成绩喜人。打假治劣,是质监部门的神圣职责,全地区质监系统充分发挥质监打假主力军的作用。近年来,共办理行政案件2000多件,有效地规范了市场秩序。尤其是农资打假,从2002年起,毕节质监部门就把农资打假作为每年必抓的服务农业大区的重要工作。连年不断的执法打假,区内农资质量稳步提高,有效遏制了区外不合格农资进入毕节市场,切实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利益。贵州电视台对此曾予高度评价:“毕节地区质监局为全省农资打假带了一个好头”。此外,毕节地区质监局先后办理了影响较大的“劣质钢材案”、“茅台酒案”、“翻新小灵通案”、“拼装汽车案”、“地条钢案”,受到贵州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好评,同时还开展了酒类、食品、陈化粮、纤维制品、重点工程建材、电煤等专项打假行动,对服务试验区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全区质监系统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建设中心,找准结合点,坚持监管与服务并重,不断拓展业务范围,改进工作作风,简化办事程序,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提升服务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受到地委、行署的多次表彰。2006年接受人大法律监督、2009年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受到一致好评。

  质量工作有新进展。毕节地区质监局开展质量兴区、质量兴县(市)活动,狠抓名牌培育工作,帮扶78家工业产品生产企业获得生产许可证,先后培育了40余个产品获得“贵州省名牌产品”称号。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制定“一对一”帮扶计划,帮扶119家企业、141个产品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认真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区内食品质量明显提高,防止了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严把烟水配套工程建材质量关,杜绝不合格建材进入施工工程。开展家电下乡产品质量监管,防止不合格家电流入农户。服务新农村建设,严把建材质量关,开展“产品质量管理示范单位”活动,树立样板,以点带面,推动全区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提升。

  特种设备安全10年无事故,完成了辖区内2335台特种设备的普查登记,采用网络数据库对特种设备进行动态监管,积极探索和实践特种设备分类监管机制,实现了对特种设备安全的有效监管。

  基层机构齐驱并进

  在两次跨越式发展中,毕节质监系统内的稽查执法、技术机构以及各基层质监部门均得到壮大,形成齐驱并进态势,共同推进全地区质监事业迈上新台阶。

  毕节地区质监局稽查分局始终坚持以农资打假为抓手,以食品、建材、絮用纤维制品等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产品为执法重点的执法模式,认真组织各项执法打假工作,办理了茅台酒、超标汽车、地条钢、劣质化肥等大案要案,受到了地方政府的多次肯定。2006年至今,该局共办理各类案件200余件,查处质量不合格化肥1000余吨,没收销毁劣质化肥200余吨、“地条钢”210余吨、不合格食品1000余公斤、不合格水泥200余吨,为老百姓挽回经济损失1000余万元,有效地规范了市场秩序,为区内外生产企业营造了良好的生产销售环境,为试验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在做好农资、食品、建材和絮用纤维制品执法打假工作的同时,该分局还紧紧围绕政府关心、群众关注的产品,加大打假力度。一是深入开展“地条钢”端窝打点工作;二是对幼儿园、宾馆、医院等集团采购使用絮用纤维制品的执法打假工作;三是对全区在建重点工程建筑材料进行监督检查;四是在防治“非典”期间,对消毒液、口罩、体温表、脱脂棉,医院在用X光机、B超机、血压计等防治“非典”相关产品进行执法检查工作;五是在节假日期间开展食品安全执法监督检查。

  在多年的行政执法工作中,该分局形成了“早”、“勤”、“快”的工作特点,即工作早计划、早安排,早落实,体现一个“早”字;在人员少,工作重的情况下,全体干部职工不辞辛劳,执法人员不分白天黑夜和双休日,将执法打假的足迹遍布全区,后勤人员加班加点对执法后勤工作予以保障,体现一个“勤”字;执法打假反应机制健全,行动反应迅速,体现一个“快”字。

  毕节地区质量技术监督检测所从几年前仅有一台较精密的进口组装气相色谱,发展至今,已初步具备了覆盖全地区源头产品特别是食品的所有检测设备,包括原子吸收、原子荧光、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100吨万能材料试验机、拉力机、放射性检测仪等检测水泥、砖、瓦、农膜、化肥、食品等106个产品的检验设备。计量上除拥有价值在20万元以上的煤气表检定装置、热工检定装置、电能表检定装置外,还拥有水表、加油机、医用计量、压力表等30多个检定测试项目的检定设备。从以前的14个计量检测项目、32个质量检测项目,发展到现在的30个计量测试校准项目,106个产品的967个参数质量检测项目和65个项目65个参数的计量认证、评审项目。该所还积极引进高学历人员,为质检事业的发展及时注入了新的活力。鼓励职工对学历进行提升,现有大专以上学历33人,相比于1999年(总人数37人,大专以上学历的8人)大专以上学历所占比例得到大大提高。同时,为提高检测人员业务水平和技术能力,10年来采取内部自己培训和“请进来教、送出去学”的方式,使其职工业务素质得到较大提升。地区锅炉压力容器检验所从一无所有发展到现在的40个定期检验、监督检验和委托检验项目。

  此外,县级检测所从以前单一的台秤检定发展到现在的加油机、天平、血压计、压力表、煤矿瓦斯检定等项目,有效地提供技术服务。

  金沙县质监局贴近地方经济做好各项服务。一是做好计量技术服务,2008年以前,金沙县政府决定对全县煤炭生产企业安装煤炭产量监控系统。该局抓住这一切入点,立足职能、发挥优势,对全县103套监控系统进行常规检定校准。保证了全县煤炭产量监控系统量值准确、运行正常,发挥了作用。当地地税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仅以2009年为例,纳入征收的煤炭计税产量为120万吨、税费110000万元,税费同比增长37.7%。

  二是做好质量把关服务。金沙县是地方性氟骨病防治重点县之一,该局积极替政府分忧,出谋划策,对于防氟铁炉的质量监管方面创新工作方法,一方面做好县内加工的防氟铁炉的质量监管,另一方面做好政府交办的县外采购的防氟铁炉的采购验收把关。鉴于铁炉作为一种地方的特色产品,手工加工、作坊制作,尚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工业产品,没有产品标准、检验方法标准和法定检验机构,而监督、检验又有各种特殊规定,在这种情况下,该局在质量把关上采取由地氟办出具委托测量函,明确对防氟铁炉进行参数测量的项目、使用何种测量工具等,借鉴第三方公证检测方式,由该局检测所对防氟铁炉参数进行测量并出具《测量报告》,对是否符合地氟办规定的参数要求作出判定,作为政府验收的参考依据。通过这种形式,有效解决了防氟铁炉检验难题。

  三是做好标准建设服务。金沙县是“中国贡茶之乡”,被列为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茶产业项目实施县,该局紧紧围绕政府工作重点,积极做好茶叶标准化建设相关工作,代政府制定了实施方案、分解落实标准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做好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之间的协调沟通,做好示范区、示范企业的选定,组织考察学习,完成了《金沙绿茶种植和加工标准体系》的编写、审定、发布、培训并组织实施,为金沙县绿茶的种植和加工提供了技术支持。

  织金县质监局狠抓安全生产、确保“两大安全”。针对特种设备安全工作中存在的管理盲区和薄弱环节,形成以政府为纽带,积极协调煤炭、安监、乡镇企业等各相关职能部门配合的强大合力和监管网络,完成了全县101家煤矿、53家非煤矿山使用的锅炉、压力容器的摸底调查和隐患排查,突破了监管难度较大的煤矿、非煤矿山、重点工程工地特种设备的监管,确保了全县特种设备定期检定率、持证上岗率、注册登记率达到了100%;建立以全县32个乡镇安全监察员为联络员的特种设备应急救援体系和应急救援专家组,定期组织开展特种设备应急救援演练。

  为解决全县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持证上岗问题,织金县质监局组织全县煤矿、非煤矿山、浴室、宾馆、酒店、学校、液化石油气充装站、豆腐生产作坊等特种设备使用单位作业人员进行就地培训、考核。几年来,共办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培训班4期,培训特种设备作业人员721人,颁发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619个,为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提供了保障。

  在食品质量安全方面,该局大力开展帮扶活动,立足实际,得到当地政府支持,与县农业局一起着力研究解决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织金清香型竹荪中含硫量超标的问题,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织金清香型竹荪标准,并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目前已经通过国家质检总局专家评审。自2005年以来,该局连续5年被当地政府评为食品质量安全工作及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先进单位。

作者:曾锐 欧阳维民 刘艳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28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