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心目中,“讲卫生”和“身体好”是上下句关系,很少有人想到,“讲卫生”和“高质量”之间还有着密切关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源张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讲不讲文明,讲不讲卫生,有没有清洁的习惯,直接影响到产品质量。他继而阐述:特别是做电子产品、做芯片的,要求超净车间,人不超净行吗?真要做好一流产品,我们中国人也要有一流的国民素质才行。可惜,刘院士没就此问题展开论述。这里只好由本人阐述,算是狗尾续貂。
对企业家谈这个话题,有的人大概认为是风马牛不相及。他们会想:大力提倡讲卫生,是食品企业的事儿。您想,百姓进口的东西,能不讲究吗?所以,生产车间里一尘不染、工人们戴口罩穿白大褂是基本要求。至于其他制造业的工作环境,就没必要这般苛求了。我们去一些企业参观,经常见到车间里工具乱放、门口堆放着生产垃圾的情景。令人失望的是,爱国卫生运动搞了多少年,像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的陋习,依旧能在某些员工身上找到。平时,大家似乎习惯了把自己家打扮得漂漂亮亮,干干净净。但进了单位,便可以随心所欲了。好像除了自己的家,外面世界就是个大号“垃圾箱”。他们没有意识到,其实工作环境和社会比小家庭更重要。正像人们常说的,从一位公民的身上能看到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从一位员工的脸上能看出一个企业的前途,以及它的产品是否“干净”和有销路。
最深刻的道理,也是最浅显的事实。无数事实说明,国民素质若不和制造水平挂钩,这家企业很难走远。首先,一位穿着整洁,举止优雅的员工,不仅代表他本人的精神面貌,更能折射出企业的整体形象。其次,这个好习惯会体现在该员工亲手制作的产品中,因为他绝不会允许任何不洁的因素存在。最后,讲卫生“杀灭”的不仅仅是病菌,有时还会消除一切不利于企业发展的隐患。这里举个例子,那还是改革开放初期,一位香港客户慕名拜访南方某企业家,准备签订一份大单。不料洽谈中,性情豪爽的企业家不经意间往地上吐了一口痰。就是这么一个小动作,使得那位香港商人婉言推掉了生意。此人事后回忆说:“我知道对方的产品质量上乘,可是无论如何也抹不掉一口痰的阴影。”是的,人是擅长联想的动物,如此出色的产品,怎么会出自一位邋遢的粗人之手?即便有这个可能,在心里也难以接受。我还听说,一个国外参观团到某厂参观,下车后首先做的不是去看崭新的进口设备,也不是参观陈列室里的样品,而是用戴白手套的手摸窗台,看看上面是否藏着灰尘和污垢。
谈及卫生和事业的关系,质量界人士均喜欢重复一个历史故事:战功卓著的朱可夫元帅,参与并指挥了前苏联的卫国战争,率苏军攻克柏林。虽然身居高位,但朱可夫始终一丝不苟。他不允许士兵军容不整,如果发现士兵的皮靴沾染尘土,连长要亲自用袖子擦干净。并非元帅染上了什么洁癖,他只是坚持认为连皮鞋都擦不好的军队,是不会有战斗力的。现在,很多企业家都认识到一个道理:如果员工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连工作环境的卫生都搞不好,那么企业的管理和效益肯定存在明显漏洞。如果任由“细菌”、“病毒”充斥车间,哪里还谈得上产品质量?显然,这里提及的“讲卫生”早已超越了一般意义,它不仅仅是企业服务品质的一部分,也是员工素养、团队精神和管理能力的综合体现。
讲卫生的企业有魅力,“无尘”的产品有市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项宏伟事业是否成功,有时要取决于笤帚抹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