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名牌产品并非一枝独秀,她还拥有许多“亲朋”——这也正是本文要说的同义词。
首先,名牌和高质量应该是同义词。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源张先生就说:名牌是高质量产品的标志,也是产品的安全保证。他继而指出,产品质量有印象质量和实际质量之分。印象质量是指消费者对产品的认识,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信念。而实际质量就是产品实物本身所具有的真实质量。这两个质量显然不同,一个存在于消费者的心目当中,一个存在于产品的实物本身当中。上世纪50年代,日本产品有个不雅的外号,叫“东洋货”。可想而知,那时的日本产品的印象质量比实际质量更差。但日本人奋发图强,经过不到20年时间,使“日本制造”跻身名牌,甚至压倒了美国和欧洲产品。今天的美国市场上有个现象,即日本产品的印象质量甚至已经超过实际质量。
毋庸讳言,在日常生活中,名牌和面子的“血缘关系”很近。假如朋友聚会,小张开的是小品牌汽车,人家老张却开着奔驰来。尽管谁也没说什么,但一切尽在不言中。统计表明,今天的消费者买东西时看重牌子的人要占到3/4,只有极少数人表示不会受是否是名牌的影响,另外有近1/4的人态度模糊。在当今消费市场,名牌产品以其强大的号召力吸聚了相当一部分消费群体的购买力,形成的市场份额也在快速增长,这一点,可以从名牌商品专卖店以最光鲜的门脸占据繁华区域、步行街边显要位置以及其在大商场里的销售专区日益扩大中可以看出。当然,名牌也给消费者的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正如一位母亲无奈地说起自己上中学的儿子:“鞋子只穿耐克的,书包要用阿迪达斯的,饮料要喝可口可乐的。”无论怎样褒贬,都无法回避事实——这些未来的消费者,必将是名牌消费的主力军。
在笔者看来,名牌更应与社会责任是同义词。每当哪儿发生灾难,那些抢在第一时间伸手施救的品牌,总是获得公众青睐。
在消费者印象中,名牌和高价格一直是“亲戚”。近日,一项国际权威调查报告称,渐趋成熟的中国消费者,正在为某些国际知名品牌试着“定价”。调查显示,逾半数受访者认为,名牌产品价格不合理,与产品实际价值或不相符。于是,他们对名牌产品的“定价”为“一半”,即一些洋品牌的价格,应该只有现价的一半。面对中国消费者的“侃价”行为,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知名品牌主动走下“神坛”,向着亲民方向努力,而且已经获得可观的回报。由于效益不错,引得其他世界级品牌纷纷放下身价,这说明中国消费者的“心理价位”是准确的。由此可见,名牌若想占领市场,最好能走接近平价的路线。凡事只有两厢情愿、皆大欢喜,才能获取最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