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京顺路7号,“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11个醒目的大字。看到这些,梁丽涛没有丝毫犹豫,就走了进去。
时至今日,身为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中航工业综合所)所长的梁丽涛,仍对自己21年前的毫不犹豫深感庆幸。
令她更感到自豪的,10月18日即将迎来40岁“生日”的中航工业综合所,经过在航空标准化领域40年的耕耘,正引领我国航空标准化工作越飞越高。
质的飞跃
中航工业综合所的副所长陈晓东,从我国正式启动大飞机项目开始,就开始为国产大飞机的标准化工作忙碌着。最忙的时候,他一头扎进大型客机项目开发的大本营——上海,而且一扎就是4个多月。
中国商用飞机公司董事长张庆伟曾表示,行业标准和品牌,是中国制造大飞机面临的两重困难。从帮助制定中国商飞公司标准化管理办法到建立大飞机标准体系,从编写大飞机项目标准化大纲到标准件选用和研制,中航工业综合所的大飞机标准服务与研究,跟着大型客机项目一起前进。“一个民用大飞机,仅设计类标准就超过两千项,我们首先要对这些标准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让相关人员熟悉、了解这些标准,还要使其成为支撑我国国产大飞机起飞的基础。”陈晓东对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记忆犹新。
中航工业综合所适航性技术研究室主任李岩,忙碌的是另外一件事情——适航性。目前,国际上航空器适航审定政策与适航性关键技术,主要由美国FAA和欧洲EASA适航当局以及波音和空客等一流航空器制造人主导。面对国际“适航标准”的苛刻与挑战,国产大飞机将来要飞出国门、走向世界,除了满足中国民航局适航性要求外,还要满足国际适航性要求。如适航规章CCAR 25部773条规定,大飞机要提供足够清晰的视野。但何为“足够清晰”,却需要更加明确的标准去体现,这直接涉及飞机的设计、制造和验证。
早在1981年,中航工业综合所就已授权设立“民用飞机适航性研究管理室”,成为国内首家开展适航性研究与管理工作的单位,组织并参与编写了国内第一部适航标准CCAR 23部《正常类、实用类、特技类和通勤类飞机适航规定》,开展了国内第一个民机型号Y12型号适航审定工作。
这样的成就,在中航工业综合所40年的发展历程中比比皆是。从最开始引进国外的标准,只能照搬照抄,到逐步开始自主制定标准,中航工业综合所走过一条从学习模仿到自主创新航空标准化之路,实现了自身质的飞跃,也推动我国航空标准实现质的飞跃。
零的突破
当看到我国提交的标准草案,最终获得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认可,正式成为国际标准时,王宏霞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把高兴全都写在了脸上。
这个由中航工业综合所制定的国际标准——ISO 12384《飞机供电特性参数数字式测试设备通用要求》,是我国航空标准史上的首个国际标准,不仅实现了我国航空国际标准零的突破,更开启了我国航空标准国际化的新征程,具有里程碑意义。
2004年,当ISO 1540标准改版时,在供电性能测试方面存在争议,引起了各国的注意,中国也从中看到了将我国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的机会。原来早在2003年,我国就颁布实施了相应的国家标准,随后在2006年又颁布了补偿标准,作为一个有着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该国标不仅体现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强大实力,更以出色的应用得到了全球的认可。
更重要的是,早在1984年,我国就已经成为ISO/TC20 SC1(电器分委会)的秘书处,具体承担这一角色的,正是中航工业综合所,而且这个“角色”,中航工业综合所一直扮演至今。
2007年,我国在ISO/TC20 SC1的年会上,正式向全球提出了我国的首个航空世界标准,并且是唯一的候选标准。作为中航工业综合所该领域的专家,我国首个航空国际标准的主要起草工作,就顺利地由王宏霞来担任主要起草人。
2010年2月16日,ISO开始组织DIS投票,最终9个P成员国中,6个赞成,3个弃权,我国的首个航空国际标准在中航工业综合所的大力努力下,终于实现了历史新突破。
新的转变
无需任何纸质印刷标准,只需在电脑上进行操作,轻轻点击鼠标,就能实现标准的管理、使用等众多功能,这就是中航工业综合所正在演绎的数据库型式标准——发布后标准的内容存储在数据库中,并可在线运行的标准。
“数据库型式标准”是未来的标准的发展方向。这种数据库本身就是标准,人们可以通过直接使用数据库达到使用标准的效果,这种模式充分体现了“数据即标准”的思想。能够率先把握标准发展的潮流和方向,与中航工业综合所在标准化工作方面正在积极寻求的华丽转身密不可分。
在梁丽涛看来,信息化技术正在深刻影响着标准化的未来发展方向。“信息化让标准成为工具和信息源,后续的标准不仅仅表现为文本,更会成为智能和创新的平台,标准化工作的模式和方法必须改变。”梁丽涛说。
对于已到不惑之年的中航工业综合所来说,求新求变,已经成为其未来标准化工作发展的新主题。而对于转变的方向,作为中航工业综合所掌门人的梁丽涛,思路已经非常清晰:标准化是一门艺术,要充分发挥标准的引领作用,成为基于标准价值链发展的全价值链引领者,通过打造标准研究、服务的中心,最终成为客户心目中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