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秋雨,让10月的北京一夜之间增添了不少凉意。10月11日,当太阳拨开云雾,向这座城市撒下灿烂的光辉时,位于北京西三环的友谊宾馆会议楼里正在进行着一场场热烈的讨论。或热情洋溢、激情满怀,或字字珠玑、耐人寻味,或情真意切、发人深省……来自全国质检系统的200多名代表,正在这里为质检科技出谋划策,为科技兴检添砖加瓦。
架起服务桥
“哪里有产业就建到哪里,哪里有需要就建到哪里。”说到公共服务平台,江苏省质监局局长靳道强言简意赅的发言,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平台建设不能搞一刀切,得因地制宜。”“要想有高效率,管理必须要跟上。”“服务是第一位的,这个定位必须要明确。”……
广东省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走在全国的前列,广东质监局局长赖天生道出了其中的奥秘:“科学规划,增强平台建设的牵引力;依靠政府,增强平台建设的推动力;优化管理,增强平台建设的保障力;科技创新,增强平台建设的内生力;发挥作用,增强平台建设的影响力。”
“说得不错,很有启发!”一位代表一边点头,一边快速地在笔记本上做着记录。
通过发言和交流,代表们感觉到,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就如同一座桥梁,一方面让质检科技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更是将质检工作与“促发展、调结构”的需求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探索创新路
“要充分发挥质检科技的引领作用,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创新机制。”西安市质监局局长丁玉萍抛出了一个“机制创新”的话题。
这个话题得到了大家的热烈响应。中国纤维检验局局长陆阳第一个打开了话匣子:“对于科研单位来说,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机制非常重要。我们院在这方面主要采取了3项措施:一是强化需求对科技研究的导向作用;二是完善成果归属、利益分配制度;三是加大科技成果推广的力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让需求来引导科研。”
福建省质监局总工程师刘绍文一口气就说出了5个方面的机制创新,“科技投入机制创新、科技协作机制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创新、科技管理机制创新、科技项目工作机制创新,这5个创新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通过碰撞和讨论,代表们形成了这样的共识:质检科技本身就是一项创新的工作,而要做好这项工作,就必须要从人才、管理、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机制创新。机制顺了,科研工作才能事半功倍。
建好冲锋队
“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支局长关于人才建设的这段讲话真是让人印象深刻。”新疆质监局局长景武锋对于这句诗念念不忘。他说,针对新疆质监系统科技人才队伍基础比较薄弱的问题,他们在“十一五”时期专门针对人才建设搞了个“四三二一”工程,也就是“四类人员,三个方向,两类途径,一次性奖励”。
景武锋的发言引起了代表们“啧啧”的赞叹声。一位代表感叹道:“不容易啊。培养人才不容易,稳定人才更不容易。”
很快,如何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就成了大家互相交流的热点话题。
黑龙江省质监局的代表表示,该局计划建立黑龙江质检科技合作平台,聘请院士,成立科技领导班子,重点带动人才的建设。
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监督中心的代表透露,他们多次邀请有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技术同行、仪器公司的专家开展技术交流与研讨,同时增加业务人员外出学习及出国培训的频率。
中国特检院的代表则提出,他们院实行双向选择、竞争上岗以及职称、身份和行政级别相分离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不断加大科研激励政策力度,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团队建设成效显著。
通过“支招”和“献宝”,代表们有了共同的感受:人是质检科技的“冲锋队”,只有充分地调动质检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只有为他们创造一个公平、高效、向上的科研工作氛围,质检科技才能不断进步。
短短几个小时的讨论很快结束了,而留在代表们心中的,除了大家精彩的观点和飞扬的激情之外,还有对科技兴检的坚定信念和对质检科技的美好憧憬。这份信念和憧憬,将化成“十二五”质检科技发展的无穷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