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宁波检验检疫局“十一五”科技工作回眸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十一五”期间,宁波检验检疫局主持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两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44项、参与15项,主持制(修)订国际标准两项、国家标准58项、行业标准100项,获得国家发明或实用专利29项,并先后荣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项12项,该局技术中心还获得“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和“宁波市标准化工作推进先进组织”等荣誉称号。新建生态纺织品等实验室9个,5个实验室列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规划,国家质检总局艾滋病确证实验室、国际电工委CB实验室等相继挂牌开检,3个宁波市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对外开放,两个科研工作室硕果累累,浙江纺织服装检测技术研究所快速搭建,科技工作实现“质”和“量”的跨越式发展……

创新,永不止步

——宁波检验检疫局“十一五”科技工作回眸

  创新管理 打造科技发展新引擎

  宁波地处“长三角”南翼,外向型经济发展速度与规模一直位列全国前茅,同时又坐拥深水良港———北仑港,是全国最大的进出口货物集散地之一。天时地利带来宁波检验检疫局持续高位增长的业务量,近年来检验检疫货物批次、货值均稳居全国检验检疫系统第7位。业务的强劲增长也带动该局检测机构的快速发展,36个实验室,6000台(套)、价值近4亿元人民币高、精、尖仪器设备,3.9万平方米实验室用房,400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已疾步进入大局行列,但在科研档次、水平上起色不大,承担国家、国际标准制修订任务一直处于空白,获取省部级奖项始终未能突破三等奖等次,科技发展步履缓慢,与业务大局的地位极不相称。以山巍局长为班长的该局党组敏锐地觉察到,要想实现科技工作跨越式发展,必须创新管理。

  “技术大中心”建设应势而上。2007年底,一场轰轰烈烈的“技术大中心”建设在该局拉开序幕,整合资源、调整布局,实施“五个统一”:统一品牌、统一体系、统一业务模式、统一管理手段、统一服务。1+1>2,“技术大中心”很快显示出集聚优势,形成多赢局面。分支机构的基层实验室得到该局技术中心的倾心指导和帮助,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突飞猛进。试点当年,奉化分中心共完成检测项目3693批,同比增长17.2%;奉化分中心和大榭实验室共扩展检测项目147项,同比增长152%;2家试点实验室还得到局技术中心价值200万元人民币的调拨仪器设备、70万元场地改造和部分急需仪器设备的购置,以及两名既懂技术又有一定管理经验的骨干人员的调配充实。而局技术中心依托基层实验室拓展高、精、尖检测业务成效显著,试点当年,局技术中心就承担两家试点实验室送检的高、精、尖委托检测业务3818批。合理分工也使局技术中心更有精力集中在前瞻性技术的研究、重大科研项目的攻克上,科技水平大大提高。试点当年,局技术中心仅国家标准就主持制定39项、行业标准19项,数量和质量前所未有。

  数字实验室开发有条不紊。2009年,该局分管科技工作的王松青副局长明确指出,我们要在LRP基础上,打造数字化实验室。利用信息化手段,搭建数字化实验室平台,形成实验室管理全局一盘棋的有效格局,不仅能解决系统实验室运行和管理工作效率低、信息共享少的问题,还可解决“技术大中心”推进中资源整合难、检测业务调配繁、统计数据不准确的瓶颈,真正实现实验室运作的规范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和无纸化,并提高实验室规划和建设的科学性。目前,该局系统的所有实验室业务运行已纳入数字实验室平台管理,实现了多点报检、业务统一调配、检测、出证、计费等功能,客户服务支持平台同时启用,能实时为客户提供实验室检测能力的查询、检测项目进展程度的查询、实验室展示宣传、信息发布等,增强实验室对外服务能力,拓展实验室对外服务渠道,密切客户关系,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其他七大平台仪器设备管理平台、法规标准信息平台、仪器操作数字平台、知识管理培训平台、实验环境监测平台、体系运行管理平台、决策支持管理平台已具雏形,正在连接和功能完善中。严格按照ISO17025理念建立的数字实验室,不仅提高了实验室管理效率,有效保证检测工作质量,也让技术人员有更多的精力投身于科研思考和攻关中,成为该局检测工作整顿成果的最大亮点。

  机制创新循序渐进。大力开展绩效考核,探索有效管理。从2008年开始,每年对全局仪器设备管理和单价20万元以上的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进行全面绩效考核。通过对考核数据的分析,为仪器设备的计划制定和购置提供科学的依据,促进了仪器设备管理的规范性。2009年开始,开展实验室管理工作绩效考核,将实验室日常工作分为人员队伍、技术能力、科研创新、设备管理等12大块考核内容52个考核指标,探索实验室有效管理。而实验室绩效考核方案更是几易其稿,以业务量为主,但科技成果考核所占分量更重,从开始的2家试点实验室到现在的全部实验室,经过3年的运作,已成为该局检测机构科技进步的强大推力。

  提升服务 开拓科技发展新思路

  服务地方经济是国家质检总局对质检系统的一贯要求,也是该局一直严格遵循的宗旨。要提高服务水平,就必须打破常规,创新业务管理模式。该局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将风险管理、分类管理、诚信管理等新型监管理念运用到实践当中。在运用信息化系统分析评估企业诚信、产品质量、政策环境风险的基础上,全面实施出口工业产品检验监管“三管理”模式,根据企业类别和产品风险等级分别采用验证监管和严密监管两种模式,实施验证监管的平均出口检验检疫周期缩短80%以上。目前,宁波地区3780家出口工业品企业已全面纳入“三管理”。在推广实施“公司+基地+标准化”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实施出口食品农产品原料基地“区域化管理”,将风险和检测前置集中,加强源头管控,并推行相应的检验检疫便利措施,减少检测项目、降低检测频率。目前已实现对面积达2.4万亩的29家基地的“区域化管理”,并对4大类出口产品建立了风险管理一般程序,对158家企业实施风险分类管理。新的监管模式在强化了产品监管的同时,使企业全年获得检测、检验检疫、关税优惠费用约3.72亿美元。尝到甜头的该局科研攻关人员劲头更足了,下阶段,该局将继续推进完善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健全进出口工业产品风险预警研判机制,推行出口食品农产品检验检疫风险管理模式,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快出口产品的检验检疫速度,创新质量安全监管体制机制。稳步推进“检验检疫业务区域一体化管理系统”和“检验检疫业务流程管理”项目建设,对进出境集装箱、出口食品农产品等实施风险分析与分级管理,进一步规范重点敏感商品检验监管制度,继续推进出口农产品基地“区域化管理”工作和进出口工业产品检验监管“三管理”模式。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提高实验室服务能力,还要争取各类国际资质。在国际贸易中,由于各国要求的产品测试报告不同,致使同一产品进入不同市场常常需要重复测试,增加了国际贸易成本。因此,亟须一种能够在世界范围内被普遍认可、并作为免予重复测试凭证的证书。而在电工电子产品领域,CB证书的应运而生正是为了实现电气产品进出国际市场“一次测试,多处适用”,免予“重复签证”。为了得到这张“金字证书”,在王松青副局长的指示下,宁波电气安全检测中心默默奋斗了3年,终于于今年4月通过CB实验室现场审核,为“宁波制造”开启了一条通往世界的绿色通道。目前,该局还是第一批获韩国食药厅KFDA国外认可检测机构资格的实验室,是欧盟推荐的两家打火机检测机构之一,并正在积极争取GLP实验室的认可,国际资质的获得使实验室成为一流的技术服务平台。

  提升服务,更应积极参与地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才能在更大的舞台上发挥最大的作用。近年来,该局加强地方相关科技政策研究,积极将实验室融入地方服务大平台。山巍局长亲自在宁波市第十三届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提交《关于加强我市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的建议》第496号提案,呼吁地方政府整合资源,加强和完善宁波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目前,由该局牵头的两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消费品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和工业原材料及化学危险品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已获地方政府批准建设,该局的汽车零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已承担着宁波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创新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任务,为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这一切,都得到了国家质检总局领导的充分认可,也得到了宁波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肯定,2009年,该局被宁波市委市政府授予“创建服务型机关 促进企业发展”活动十大“示范集体”称号,并被荣记集体三等功。提升检验检疫服务和监管手段的强劲需求,推动着该局科技工作朝更高、更强的目标不断前进。

  以人为本 激活科技发展源动力

  “科技兴检”,人才是第一要素。近年来,该局党组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人才引进、培养和管理上的新思路,全力打造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了一支多学科、多层次、素质好、富有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队伍,为科技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2007年该局技术中心一次性招入博士5名,科研层次和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彭锦峰,食品分中心的第一位博士,进局一年,以他为代表的研究小组,就成功开发出在线自动化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食品中组胺的新型分析方法,研究论文被全球分析化学领域顶级期刊之一——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直接接收为Article文章,成为检验检疫直属局继庞国芳院士后以第一完成人发表Article文章的人。高素质人才的技术领军作用,让该局党组信心更足,2010年,又一次性引进博士5名,其中包括1名海归博士。新鲜血液的不断输入,极大优化了实验室人才结构,创造活力不断迸发,创新泉流竞相奔涌。

  首次设立以技术人员名字命名的科研工作室——倪敏君科研工作室和陈建国科研工作室。2008年底,为充分发挥研究员的核心、纽带作用,集中精力攻关大项目、跨学科的大课题,切实提高该局科研水平,并培养出一支科技精英队伍。该局设立两个科研工作室,并分别给予10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科研工作室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成立一年,两个科研工作室没有辜负该局党组的期望,共完成省部级课题两项,并分获该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提交科研或系列标准4项,发表或参会学术论文8篇,其中有两篇被SCI收录。组织两次局技术中心博士座谈会,并提出8项交叉学科的大课题研究申报。通过科研工作室的科研领军作用,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促进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快速提高。

  与此同时,该局相继出台了《宁波检验检疫系统学科带头人管理办法》、《宁波检验检疫系统中青年专业技术骨干管理办法》等制度,实施动态管理,以量化的指标,一年一考核,两年一评定,实行真正的优胜劣汰,推进科技人才快速成长。并制定学科带头人管理办法,推出“科技新星”评选制度,鼓励科技人员早出成果,多出成果。进局3年的一位食品分中心“科技新星”,参加了国家质检总局课题《动物源性食品中多种性激素类药物残留量测定的研究》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可一次同时检测20种性激素,刷新了兄弟局一次检测10种性激素的纪录。

  合作共赢 引领科技发展大未来

  外部合作,不仅能带来理念上的冲击,更能带来技术上的提高。宁波局深信,只要有共同的目标,就一定能在更多领域赢得合作契机,实现更大的共赢。该局也是这样实践的。

  检企合作。该局与雅戈尔集团共同合作建设了生态纺织品实验室,利用双方在各自领域的技术管理优势和品牌效应,积极开展科研工作的全面合作,目前已共同研发制定雅戈尔5个产品标准,该局为相应产品检测开展的配套课题也已获得国家质检总局立项。与雅戈尔科技合作的成功,增强了企业和该局实验室合作的热情和信心。目前,该局与申洲集团共同建设研发中心的合作项目也在有序推进中。余姚检验检疫局还尝试与本地有特色、成规模的出口企业进行科研合作,产生了包括7个电气类国家标准在内的一系列科技成果,提升了产品质量和档次,而实验室技术人员通过与企业技术人员联合搞科研,也获得了更多实践的应用知识,了解了国外的通用做法、熟悉了把标准中模糊的判断性语句运用到检测过程、产品设计、材料使用中的实际做法,技术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检学合作。今年9月,在宁波检验检疫局2010年科技周上,该局与浙江理工大学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原则,双方共同签署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联合推进人才培养基地和各级科技研发机构的建设,创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增强应对国际技术性贸易措施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提升双方科技水平和社会影响力,促进双方共同发展,与该局共同建设浙江纺织服装检测技术研究所,为我国纺织服装检测技术的快速提升搭建有效平台。此前,该局还与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浙江大学、宁波大学、中国计量学院等签订了科研合作协议,与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合作,在该局设立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宁波石油化工产品实验室和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光电电气产品实验室,并纳入该院实验室管理体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具备强大的科研技术优势,检验检疫实验室具有收集和获取科研需求信息的便利条件,二者互搭平台,有利于促进双方技术的共同提高。

  检检合作。提高科技管理水平,更应该向国际知名检测机构学习先进管理理念。在山巍局长的牵线搭桥下,2008年5月,局技术中心与新日本检定协会(SK)签订了合作备忘录。一个月一次的现场指导,让实验室一线管理和检测人员受益匪浅。“一看到SK的原始记录,你会情不自禁地惊叹那是多么的细致和科学。它就是一个操作指导书,将质量和流程控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与SK的交流,让我们学到了太多太多!”食品分中心的俞雪钧主任感慨地说。是的,与SK的合作,不仅使实验室在多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建立起近500种农药残留仪器检测的先进方法,SK技术人员认真、细致、严谨、高度负责,决不放过任何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细节的工作态度,更是冲击着实验室的管理理念,推动实验室以更快的速度向世界一流水平靠拢。目前,该局实验室还与德国T?譈V、美国UL、德国VDE、瑞士SGS、法国BV、挪威NEMKO等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不仅开拓了检测业务,还学到了国外检测公司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

  检政合作。2009年,该局大榭公共卫生与食品安全检测中心与宁波市卫生局合作,获得“宁波市流感检测网络实验室”资格确认,承担起宁波地区流感防控工作。2010年6月,该局与宁波市工商局签署信用信息共享合作协议,共同推进信用宁波建设。检政合作,扩大了该局在地方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检警合作。2010年8月,该局与宁波市公安局联合签发《关于加强执法协作的意见》,采用加强执法配合、明确职能分工、建立协作机制等方式,加强该局与公安机关的执法协作,实现了出入境检验检疫行政执法与公安机关刑事执法的有效衔接,形成打击违反出入境检验检疫法律法规行为的合力,共同提高打击违法犯罪的效率。

  创新,使宁波检验检疫局科技能力在“十一五”期间得到腾飞和升华。不管是2005年“苏丹红”事件、2008年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还是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以及牙膏中的二苷醇、饮料中的苯、啤酒中甲醛、饺子事件等等,该局实验室都是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进行了准确的检测、妥善的应对。“十一五”期间,该局共检验检疫进出境货物263.26万批,货值2457.98亿美元(截至9月底),同比“十五”分别增长93.51%和176.40%;检出不合格出入境货物18843批,货值145.3亿美元,同比“十五”分别增长245.11%和483.53%,检验检疫工作有效性和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

  “科技兴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十二五”的号角已经吹响,该局将站在新的起点,不断创新,为推动检验检疫科技进步奋勇前进。

作者:孙锡丽 来源:中国国门时报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11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