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记河南省渑池县质监局局长徐书卿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9月5日,星期日,当35岁的徐书卿揣着在职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在华中农业大学体育馆报到时,聚集在他身边的师友们并不真正知道他究竟是什么人。

  在负责接待工作的学长眼里,这个外表憨厚的青年人,只是华中农业大学1748名硕士研究生中普通的一员,但事实并不那么简单。

  当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同学彼此熟悉后,大家惊奇地发现,这位来自中原地区的青年人,其实是一位学科带头人——5年内先后承担了5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获得了3项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登上了国家质检总局优秀科研成果的领奖台。

  于是,大家不禁好奇,一位质监局局长,到底是如何成为科研带头人的呢?他又为何要重回母校,继续求学呢?

  筑牢支撑点

  “我不喜欢和政府机关的人打交道!”

  还没等徐书卿把话说完,“啪”的一声,对方就把电话挂了。合上手机,徐书卿一脸苦笑。

  2005年初春的一天,枣树未发芽,但为灵宝大枣忧心的徐书卿,慕名来到位于郑州市的国家专业研究机构,通过关系找到了权威专家宁教授的电话,可“家门”还未报完,专家已没心情细听。

  吃了闭门羹,徐书卿丝毫没有气馁。摸底之后,他下午径直来到宁教授的办公室。望着这位年轻的不速之客,老教授连座也没让,开门见山地说,我只能和你谈5分钟,什么事讲吧。匆忙应答间,徐书卿得到一个肯定答案,是枣的水分超标了。

  超标多少,控制范围多大,水肥配比怎样应对,胃口被吊起来的徐书卿决心缠住名师,弄个明白。

  第二天,小徐发起了短信攻势:“宁老师,恳请您对灵宝大枣给予指导,这项工作没有您的指导就会留下缺憾。”“灵宝大枣迎来良好发展机遇,迫切需要运用新知识改良它,请教授百忙中赐教。”“我住在郑州等您,请您方便时见一面。”“我虽然工作在机关,但我是学农业的,恳请老师给学生予以指导帮助。”“你今天能否召见学生?”每过40分钟,小徐发一条。

   “年轻人你很执着,今天很忙。”

  “那我就等着老师。”

  6条短信,终于打动了这位权威。中午12点,老教授回短信“下午见面”。

  谈经历,摆难题,说志向,听着“学生”急切的话语,宁教授双眼明亮起来。两个小时的长谈,一下开阔了徐书卿的视野。老师从灵宝大枣“枣疯病”防治,到酸度高的改良妙招一一托出。

  在小徐的一再恳请下,宁教授答应承担其中一个科研项目。隔了多年的“窗户纸”,被徐书卿诚心求知的手指一下捅破了。连续对症下药后,灵宝大枣很快走出困局,并于2005年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其标准化种植面积如风吹炉火,由2000公顷迅速发展到1万公顷,产值达3亿多元。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不仅是徐书卿对自己的要求,更是他对待知识的态度。

  1975年7月26日,徐书卿出生在河南洛宁县西山底村,父亲是县水利局的高级工程师,而母亲和他兄妹3人则生活在农村。

  “这是锤炼我意志的地方。”徐书卿忘不了儿时农田里的艰辛劳作,炎炎烈日下,13岁的他跟着爷爷学耙地,由于体重不够,站在耙上经常被翘起的土块连萝筐带人一起撂翻在地。

  但这又是一个“争嘴吃”的年月,相对于现在亩产过千斤的麦田,那时的亩产只有四五百斤,而满山的山果、奇珍药材,由于欠开发和科学裁培,大量资源白白浪费。

  朴实的民风和严格的家教,使性格憨厚的徐书卿从小立下誓愿:我要上农业大学,像父亲一样为改变农村面貌实现人生价值。

  1989年夏,14岁的徐书卿考上了河南省农业学校。因为品学兼优,4年后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保送到华中农大继续本科深造。

  这句座右铭,不仅陪伴着他度过了难忘的求学岁月,更激励着他在工作中始终保持着一颗求知的心。

  为了能在渑池县建设“河南省煤及煤化工检测中心”,他先后对全县273家规模以上企业的分布特点、竞争实力和上下游的关系等进行了认真研究,更不惜奔波千里,去太原市考察煤化工检测中心的建设。

  为了能在国家组织机构代码创新项目分布的命题竞技中脱颖而出,徐书卿北上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学习数据元构成技术,南下深圳学习国际标准预警机制设置经验。课题组缺少信息化技术人才,他就找来高校信息工程系的老师来教;特种设备知识欠缺,就和特检院的工程师结成帮学对子。凭着这种对知识的渴求,徐书卿的科技成果在年度评选中一举夺得国家组织机构代码中心优秀科技成果奖。

  用心血播种

  当听到对面的年轻人要跟自己开展“比试”时,老孙的第一反应是以为自己听错了。可当他看到那个年轻人坚毅而认真的眼神时,他知道这是真的。

  于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擂台赛”在河南省陕县二仙坡——三门峡市苹果种植扩大户最多的地方展开。

  “擂台赛”的双方,一个是二仙坡当地鼎鼎有名的种植能手、人称“苹果王”的村民老孙;另一个就是那个年轻人、29岁的三门峡市质监局标准化科科长徐书卿。

  比赛规则很简单:两人各承包0.2公顷苹果园,一个土办法,一个新套路,两人约法三章:比投入成本、比果型重量、比经济收益。为了更加展示农业标准化的威力,徐书卿挑选了位于坡顶、肥力较欠的果园。

  这实际就是办了一个野外课堂。花前打药时,小徐在田头劝村民,一季打5遍最优,老孙说我们都是打8遍,虫灭不及时影响产量;果树开花时,小徐毫不留情“疏花”,一组花只留中间一朵,“这可是产量啊”,心疼的老孙直咂嘴,他坚持自己的做法:有花就保;青果大拇脂肚大时,徐书卿拿着特制的纸袋,小心翼翼地给每个幼果套上,他给老孙和其他村民解释说,这样一防虫咬,二防药,三可以使苹果红均匀。老孙听后哈哈一笑,半边红那是自然红,套袋又花钱又费事。

  你讲你的理,我用我的计,课堂上两人每个环节的“对打”都在村民的心中留下震憾。盘点徐科长和“苹果王”对决的果园,就是全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工程现场会的会场。三门峡市委领导带队,质监、林业、农业、科技局等部门领导和1000余名各级涉农干部、种植大户们云集二仙坡,听县长当场公布战果:用标准化管理的果园,单产1450公斤,传统办法单产3250公斤,徐书卿科长苹果论个卖,一个10元,早已订购一空,老孙每斤苹果卖1元,仍堆在家里等买主。除去农药、纸袋、人工等成本,徐书卿赢利11.2万元,老孙满打满算不到1.6万元。场地上笑声一片,“苹果王”对着话筒说,我服了,下一年咱们大家也照着标准化的方法干。性格憨厚的庄稼汉们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

  掌声中,农业标准化生产光荣、落实农业标准化办法发财这一理念,似春风吹遍了三门峡的山川,如春雨渗透在广大群众的心田。

  《礼记·大学》有云:“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意思是说要获得知识,首先要穷究事物的原理,原理明白了,知识自然而然就来了。徐书卿心里非常明白:要让别人明白事物的原理,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事实说话。

  能量尽情释放

  “8斤大萝卜,一斤5分钱!”

  一次徐书卿下班回家,在三门峡植物园菜市场门口,一个中年农民的叫卖声引起他的注意。

  “好家伙,萝卜长得这么大!”徐书卿上前搭讪,了解到他是陕县西张村人。“你知道为什么卖不上好价钱吗?”三句话不离本行:“没有按标准化种,你一斤才卖5分钱,超市萝卜一个两斤重,又直又光滑,一斤就卖4毛钱。”

  谁知,农民一听满腹牢骚,“我也想搞标准化,但没人指导,又没教材,红口白牙,等于给土地爷说大话。”

  曾经的扶贫经历让徐书卿对农民的这番话深有体会。原来从1999年1月起,徐书卿按照三门峡市质监局的安排,一人在下辖的卢氏县横涧乡林场村扶贫一年。

  一年里,他既帮助83岁的老人盖好了居住的房屋,更带领全村村民一起规划了4公顷核桃园。尽管自己和村民一起种下的果木已经成了全村的“摇钱树”:每人每年增加收入2100元,但过程的艰辛也让他切身体会到了要在农村推广农业标准化的难度,其中一个重要难题就是菜市场农民所说的“没人指导,又没教材”。

  一个大胆的想法开始在徐书卿心里形成——编写农业标准化方面的教材,让农业标准化最大限度地惠及“三农”。当他将这一构想报告给市局领导后,局领导表示大力支持,并召开办公会,确定由徐书卿牵头完成这个“一号惠民工程”。

  于是,从2004年初开始,三门峡市质监局机关从此多了一位农民,徐书卿头戴草帽,身背水壶,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奔波在全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更是在蔬菜大棚里,双手将牛粪挫碎,弄得浑身臭烘烘的,只是为了确定土壤配分比。

  同时,三门峡市质监局机关也从此增添了一位学者,徐书卿为整理数据废寝忘食,研读过的书报杂志,堆起来有一人多高,更是利用节假日别人实验室放假休息,在三门峡和洛阳市的农科所做烟草、木耳等数据实验。

  一段时间后,人们惊奇地发现,刚满30岁的徐书卿,浓密的黑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头顶稀疏,强壮的身体瘦了一圈,同事们劝他多休息,他总是笑着说:“我是农民大学生,身体壮着呢!”“咱们得和农民心连心,让知识生根,智慧开花!”

  2004年6月8日,徐书卿爱人刚刚做了剖腹产手术4天,标准起草组打电话告诉他,蔬菜土肥管理的数据有问题,急需到实验室重做。徐书卿顾不上向家人说明情况,就带领三位同事到三门峡市农科所,连续工作一天半,反复做试验,先后10次比对数据,终于矫正误差,确定了标准答案。返回产房后,不会做饭的徐书卿亲手给妻子熬了鲫鱼汤,还帮女儿洗了婴儿浴,憨厚的笑容让妻子的委屈一扫而光。

  经过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的辛苦,9本“农业标准化系列丛书”终于在2005年国庆节完成。现在,这套丛书已被三门峡市委列为涉农干部教材,下发到县、乡、村三级。三门峡市卢氏县一位负责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的副乡长写信给徐书卿说:这套书太管用了,它是我天天不见面的老师,使我有了和农民聊天的本钱,它给我扎根基层、创新工作以莫大的力量。

  知识不仅是创造力,知识还是浓烈的爱。依据此套教材,三门峡市运用远程电教系统和现场分类教学的办法,对全市涉农干部、龙头企业负责人以及种植养殖大户分别培训了3遍。徐书卿每天奔波在乡间,枣红色的脸上从未有过倦色:“教材里凝聚了我对知识的热爱,我希望这种热爱能通过教材播撒到中原大地。”

  朴实的语言、炙热的情感。徐书卿这种对知识的热爱甚至延伸到了工作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袁来明是渑池县张村镇三化沟村的特困户,但自从该村被列为渑池县质监局对口帮扶点后,他做梦也没想到后面的变化。

  2008年8月的一天,徐书卿来扶贫点规划农业生产化发展课题。路上无意间听村长说了件挠头事:村民袁来明家的大闺女是全县文科状元,考上了武汉的一所大学,眼看新生报到了,却为筹不齐学费发愁。

  学生出身的徐书卿听后一愣,商定完扶贫要事,立即和村干部走到袁家。眼前的一切让一行人吃惊:老袁在煤矿干活留下残疾,妻子体弱多病,3个孩子个个聪明好学。

  拉家常、介绍国家政策、鼓劲打气之后,徐书卿当场掏出600元钱:“要是你们愿意,我以后就是你们的亲戚,大家一起努力,把孩子们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

  之后,徐书卿形成规矩,每学期都资助袁虹600元;每两个月都给在县一中住校的袁雪送一兜吃和用的物品;每个季度要和袁自超谈一次话。

  这期间,他没因全县扶贫点撤回而放弃:“一学期供600元,我还得再坚持10年,这门穷亲戚我结定了。”

  其实,徐书卿家境并不宽裕,父亲去世后,照顾母亲的重任就落在自己肩上,远在600里外的岳父已是生活不能自理一年有余,而妻子带着6岁的女儿还在武汉读研究生。别人邀徐书卿卡拉OK他“不会”,邀他出游他说“贵”,唯一的爱好就是看学习。

  他不希望别人因为贫困而放弃对知识的追求,更不允许自己放弃对知识的追求。正如他在大学里参加演讲赛时袒露的心声:幸运之神的降临,往往是因为你爱心多一点,钻研多一点,辛苦多一点,奉献多一点!

知识价值的升华

评论

  基层是个大花园,既需要知识科技作为土壤养分,更需要像徐书卿这样愿意把自己当成花种籽的知识型人才。只有知识和知识型人才进入基层、扎根基层,基层这个大花园才会绚烂多姿。

  扎根基层,让知识的花朵在基层绽放,就要像徐书卿这样立身百行,以学为基。要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勤于学习,敏于求知,不断积累新知识,增长新本领。要通过各级各类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为基层服务的能力。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要虚心请教,努力学好“三农”这门课,读好“基层”这本书。

  基层既是磨练意志、砥砺品格的火热熔炉,是施展才华、开拓创新的广阔舞台,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才智富矿。而徐书卿的事迹也印证了一个道理: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广泛调研,才能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自己的知识也才能在实践中得以应用、丰富,自己的人生价值也会随知识价值的转换而不断升华。

  在基层工作,不是无用武之地,而是有广阔天地;不是位卑无为,而是大有可为。我们有理由相信,像徐书卿这样扎根基层的知识型人才会越来越多,基层这个大花园将会更加芬芳馥郁。

作者:梁万魁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29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