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晓华,国家统计局局长;姚景源,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近日,这两位“天天与数字打交道”的中国最高级别的统计人却在第十届全国商品销量信息发布会上不谈数字,改谈品牌,让人不免有些意外。
说到原因,邱晓华表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服务的方向就是既要服务于政府,也要服务于社会,特别是要为企业和社会公众做好服务。既然是为企业服务,当然要对企业最关心的品牌问题答疑解惑了。本报记者为此专门记录下了两位最高统计人有关品牌的观点,希望对读者能有所启示。
统计人眼中的品牌
邱晓华坦言,自己家买的第一台洗衣机就是小天鹅牌,直到现在还能使用。在他看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质量。因此,一个品牌的形成除了宣传之外,最主要的是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吃、穿、住、用感受到产品的实际价值。他认为,品牌本身就是质量的保证,品牌就是信誉的一个标牌。即“有品牌必然有质量,有品牌必然有信誉”。
关于品牌对国家经济的作用,邱晓华也有自己的看法——之所以中国只能算经济大国,算不上经济强国,之所以大部分中国企业目前大而不强,根本原因就是核心竞争力不强。要提高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要创造出更多的自主品牌、世界品牌。
在姚景源看来,市场上的商品可以分两类:一类单纯的摆在商场里;一类摆在消费者的心里。名牌产品就是摆在消费者心里的产品。因此,塑造品牌就是要让产品进入消费者的心里,发展品牌就是让产品进入到更多人的心里。他认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品牌是一种文化,品牌是整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种凝聚,企业的人、财、物、供、产、销都可以在品牌中找到它们的位置。
为中国品牌支招
与现在很多企业言必及国际化不同,邱晓华认为,中国企业要壮大自己的品牌,眼睛首先要盯着国内市场。他的理由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许多领域已经对国际市场开放,可以说,中国市场已经变得越来越国际化。如果一个企业能够在国内站稳脚跟,他也就具备了能够在世界上站稳脚跟的基本条件。因此,中国企业要壮大自己的品牌,首先要做的就是学会在中国市场上与纷至沓来的洋品牌比拼。
邱晓华还为中国企业做大做强品牌支了几招:第一,企业的制度安排要有利于人才的脱颖而出,有利于产品质量不断改进,有利于服务消费者理念的形成;第二,关起门来做不成品牌,关起门来也是做不大品牌。因此,企业要站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求生存、求发展。品牌只有在竞争中才能够强大;第三,品牌是消费者用钞票买出来的。所以企业要注意研究消费者的心理,研究消费者的文化,研究怎么能吸引更多的钞票来购买你的产品。
姚景源则把做大品牌的着眼点放在“自我找碴儿”上:企业培育和发展品牌要从解决消费者的不满入手。他表示,自己接触了很多中国企业家,他们往往是在讲消费者对其产品如何赞赏,而很少留意到消费者对其产品的不满意。
“消费者对于一种产品的满意是现在的市场,而消费者的不满是将来的市场。培育品牌也好,发展品牌也好,核心是如何让消费者满意,企业要想发展和培育品牌,就得从消费者的不满入手。”姚景源如是说。
政府该为品牌做什么
那么,中国企业在塑造品牌的过程中,政府应该提供哪些帮助呢?
对此,邱晓华表示,从国家角度来说,要想使一个民族品牌真正成为世界品牌,就必须要塑造一个品牌发展的外部环境。也就是说,要营造一个好的市场环境。具体来说,政府要着力塑造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品牌的法律环境和其他环境,否则假冒伪劣肯定会充斥市场,这样再好的品牌也难以长久存在。他表示,帮助企业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品牌就是政府现阶段的任务之一。
姚景源则指出,我国发展需要由“中国制造”转到“中国创造”,企业的发展也需要由过去只注意制造环节,转变到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研发、营销这“一头一尾”上来。因此,政府要为企业的转变创造环境,提供帮助。比如,在制定法律法规、维护市场秩序、扩宽投融资渠道及加大民族品牌保护上,政府都应当形成一套健全的机制。
背景链接
根据国家统计局行业企业信息发布中心提供的数据,2005年,在各类消费品销量前十位的份额构成中,国产品牌显示了竞争的优势,占据了74.3%的市场份额。从分类看,国产品牌竞争力最强的是服装纺织类消费品,比重达到79.74%。但是,值得关注的是,我国服装纺织行业却没有一个国际知名品牌。
专家指出,之所以在世界名牌之林中,来自中国的名牌产品寥寥无几,原因就是在核心技术缺失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缺少高附加值、差异化技术形成的产品竞争力,致使行业利润越摊越薄,品牌也难以发展。
另外,行业企业信息发布中心的调查结果还显示,随着消费者收入的提高,其消费观念、消费行为、消费方式正在发生很大变化,广大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逐步形成了多样化、个性化、品牌化趋势。品牌化消费是未来的一大趋势。因此,中国企业只有加大品牌建设力度,不断塑造企业的核心产品和强势品牌,才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