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在深圳隆重举行。深圳——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短短的30年里,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人均GDP位居中国第一,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深圳速度,世人称叹!
30载沧桑巨变,30年勇立潮头。30载风雨历程,30年守护国门。在深圳特区的探索、实践与发展历程中,深圳检验检疫人忠诚护卫的身影一直与之相伴,与此同时,他们改革创新,敢为人先,实现了自身发展的跨越。
心系国门安危
每一天,在连接深圳界河的53米长罗湖双层人行桥上,有27万人次各怀梦想,流水般溢过桥面。
“改革开放初期,出入罗湖口岸最多的是‘港客’和华人华侨。当时国内的物资比较贫乏,从桥南边回来探亲的‘同胞’个个都是运输员,他们大包小包、手提肩扛,吃、穿、用什么都有,像赶集一样热闹。”老罗湖检验检疫人对这些场景都不陌生。“30年前,检疫员先是在罗湖铁路桥边的检疫棚里工作,风吹日晒雨淋。后来有了两层的查验楼,检疫工作也搬进了室内。往来深港的大都是同胞,所以只要办完必须的手续,我们都是尽快放行。”
如今,深圳有国家正式对外开放一类口岸15个。每年约有1.7亿人次的出入境人员、2000万标准箱的集装箱、1500万辆次的深港车辆。深圳口岸出入境旅客占全国出入境人员总量的50%,车辆进出境数量占全国的80%,海港集装箱吞吐量位列全球第四,空港吞吐量位列全国第四。
随着口岸客流量的激增,深圳检验检疫人开始改变“人人排查、个个留验、件件开包”传统作业模式,在全国率先实施申报、巡查、抽查以及医疗急救和后续监管,率先在全系统研发“检验检疫热成像体温监控系统”并投入运行,全国首个在口岸建立“体温智能监控与应急指挥+X光检查+血象检查”的“三位一体”卫生检疫防线,让禽流感、“非典”、甲型H1N1流感在口岸望而却步……
服务深港人民
通往口岸的路仍旧那么长,可深港两地的距离越来越近。
有这样几个数据一直被人铭记着:供港鲜活商品占香港市场的80%;供港东江水约占香港生活淡水的80%。供港鲜牛奶30余年从未发生质量事故,供港蔬菜连续14年未发生“毒菜事件”。
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是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30年,深圳检验检疫人用忠诚和责任诠释了国门卫士的荣光,确保了香港同胞吃上放心食品,为维护深港两地的繁荣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目前,深圳口岸年均检验检疫供港蔬菜60多万吨、鸡禽1000万只、猪200万头、食用水生动物1.6万吨、冰鲜冷冻食用水产品3万吨、鸡蛋1.4亿枚、大闸蟹1000多吨、淡水约8亿立方米、牛奶及奶制品近5000吨等。
在深圳检验检疫人眼里,“深港一家亲。”确保供港食品安全卫生,深圳检验检疫责无旁贷!
谱写发展新篇
从“六个一”工程改革试点到CIQ2000系统的全面实施,从“三电工程”的推广到“九大业务系统”的应用,从陆路口岸电子通道等“七大系统”的全面推广到通关单联网核查工作的推进,乃至全备案全申报制度的建设,近年来,一项一项,深圳检验检疫局关于监管模式的改革创新风起云涌,科技兴检的战略实施成果辉煌,逐步向着电子化、科技化和现代化,向着“提速、减负、增效、严密监管”的大通关建设目标迈进。
如今,深圳检验检疫局拥有5大技术检测中心,1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8个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仪器设备和大通关设备总投资已超过6亿元人民币,实验室认可的检测项目已达3454项,2005年、2007年科研成果获奖连续两届跻身全系统前三甲,有毒有害物质检出在质检系统实现多个“首次”……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地处特区,就要有特区的风貌,就要坚决为特区经济服务。”关于创新发展、敢为人先,关于服务经济、促进外贸,深圳检验检疫人始终在思考、在探索、在实践,与这个年轻而美丽的城市一道,追求更好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