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大大小小的科研项目建议书,目标几乎都是“世界先进”水平,更令人惊叹的是,项目完成之后,几乎个个“如愿”。
今天上午,在政协科技界联组讨论时,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赵志祥委员质问,果真有那么多“世界先进”水平吗?“要是这样的话,中国早就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了。”
“申请人不实事求是地写,评审人不实事求是地评,‘世界先进’水平成了一个标签。有了这个标签,项目就顺顺当当地立了项。”赵志祥说。
一面不切实际地追求高指标,一面决不允许失败。赵志祥认为,这种奇怪的要求,使本该纯粹的项目申请变成了一门很高深的学问。
“这就要考虑技术上是否成熟,有没有风险,预期可以拿到什么成果等等。”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赵志祥觉得这种想法太离谱,“技术上成熟的项目,没有风险的项目,结果是可以预期的项目,能是原创性的东西吗?这么一审,许多原创性的思想就被扼杀掉了。”
一些领导甚至以极其功利的心态对待最能产生原创性成果的基础研究。“我们有一项核结构方面的基础研究成果,有的领导就问,你这个东西有什么实际应用啊?”赵志祥说。
“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6年后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发现中子诱发核裂变,到1942年在美国建成第一座原子核反应堆,这也不过短短的10年时间,查德威克也不会想到,他的发现会有这么大的应用。”赵志祥说,如果我们今天功利地对待基础性研究工作,那么我们明天就会与真正的世界先进技术失之交臂。
按照科技界惯例,项目完成之后,科技成果的认定,应该经过在科学期刊上发表,国内外同行认可,包括试验在内的实践检验这样一个过程。
“但是不少单位热衷于开新闻发布会,上报纸、上电视,热衷于制造轰动效应。现在这一套倒成了惯例,谁不这样做会被认为是没有开拓精神,不能与时俱进。”赵志祥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黄尚廉委员在一次小组讨论中“声明”:“去年我那篇发言所说的‘红包一发,嘴角一擦,一项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就如此诞生了’,绝对不是空穴来风。”他说,现在就是有一些鉴定专业户,凡是有鉴定都有求必应,而且必然签字画押。
“现在的评审会最流行找熟人、找名人、找老好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黄春平委员建议说,所有项目的评审应该均由主要管理部门聘请,报告要提前一个星期送给专家,召开评审答辩会,不在会上作统一的评审结论,由专家分别提出评审意见,以防评审中的不正之风。
“对于不涉密的重大项目,逐步推行国际专家评审。评审专家与行政管理人员都应定期轮换。”数学家杨乐委员说。
“自主创新需要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制度政策环境,敢于探索、崇尚创新的人文环境,但不能丢了严格、严谨、严肃、严密的科学传统。”赵志祥说,“很明显,这些东西不是靠钱就能堆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