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精细化管理”化为“精、细、管、理”,这不是简单的词语拆分游戏。如果对某事进行“精细化管理”,且能将其精耕、细作、管好、理清,那么,就有人为此竖起拇指。
胜利油田孤东采油厂就是如此。
在电脑上补充一些图表和数据,是该厂注采科工程师张增顺每天必做的功课。但不同以往的是,近日,他的图表中多了些加粗、抹红等特殊标志的数字。他说,现在已不只是简单的统计上报,实施精细化管理以来,还要对比、分析、找规律,验证所做工作的实效,并指导下步工作。
在这些图表中,一些数字经对比真有奥妙:去年泵效为66%,今年1月达到了70%;液面从606米上升到580米;检泵周期从611天延长至671天。
意义不言自明。其实自实施精细化管理以来,这只是该厂的一项工作。他们把精细化管理渗入到厂各项工作中,作为应对全年严峻生产经营形势的有效手段。
说“精耕”,不妨看该厂的勘探。如同寻找自家一亩三分地里漏刨的土豆,他们克服区域小、勘探程度高等困难,深化区带基础地质和成藏规律研究,紧紧把握住了剩余油分布特点,为持续开发寻找到了一座座大小不一的“粮仓”。
同样不可小视的是“细作”。作为该厂地质所三采室副主任,周超雷打不动的工作,就是每10天要组织一次三采运行会,每月对三采单元实施调整,千方百计提高三采开发水平。细节恰是潜力,该厂对三采区块实施有效提液和控制含水,强化堵调及注聚质量,做好投注前期井网完善,加大注聚、提液、注采调整技术推广,扩大分层注聚规模,使三采贡献率占全厂产量1/3强。除了三采,他们对水驱单元细化技术政策研究,强化分类治理,开展“水质、水井、水量”治理工程,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减缓了老区递减。
一个基层队的做法同样引人入胜。2009年9月份,该厂采油7队抽油机工况图上合理区井数由39口上升到50口,断脱漏失区井数减少了3口,潜力区井数减少了4口,供液不足区井数为0。副队长易勇说,这就是他们实施的“三位一体管工况”,从“地下、井筒、地面”3个因素入手,全面开展工况管理,对症下药。如供液不足区采取“远补能量、近疏通道、过程优化”,潜力区则采取“一保持一提高”。据悉,该厂基层采油队都是如此,定期开展工况和开发动态分析,建立躺井预警机制,“一井一策”分类管理,管理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以采油7队为例,上半年递减率为8.79%,与计划对比下降1.53%,与去年同比下降2.47%。
在管理上,该厂还如同理一条绳索,从头到尾梳理,方知哪里易断,哪里有节。这就找到了薄弱环节和潜力点。“以电生电”最为典型。厂长曾流芳介绍,靠“以电生电”,2009年上半年全厂实现了电量负增长。不仅如此,在作业管理上,该厂还首先将单井作业成本分解形成14个控制点,逐项寻找挖潜增效点,并以压减作业工作量为重点,实施优质优价结算,推行采油、作业联产联责承包机制,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与去年同比,上半年减少作业井173口,下降12.2%;而油井60天作业一次成功率同比提高3.6个百分点,90天一次成功率同比提高了6.7个百分点。
如何提高原油产量?孤东油田已承受了多年强注强采的开发,含水高达94%以上,工人从数千米深的地下采出的100吨液体中就有95吨是水。采液需要花钱,油水处理需要花钱,污水回注需要花钱,可以说,采油厂采出的每一滴油都是用钱换来的。
作为东部老油田,经过20多年的强注强采,开发成本逐年提高,储采比失调加剧,后备储量不足,开发形势恶化,孤东采油厂发展和生存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在严峻的形势面前,“降低成本,挖潜增效”成为孤东采油厂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容置疑的选择。采油厂科学决策,彻底转变粗放管理观念,拿出“端着放大镜查,拿着掏耳勺挖”的耐心和手段,潜力从“雾里看花”变为“尽在掌握”。
采油11队工程技术员刘辉结合盘根松紧度与日耗电关系的攻关课题,与同事们在反复试验论证的基础上,摸索出了“溜边到底,三转一回头”的加盘根九字法。加盘根时先抹黄油进行充分润滑,然后将盘根顺着盘根盒溜边加到底,加完盘根后,当盘根盒里的隔栏吃劲后,盘根盒紧上三圈,再回转一圈,既保证了盘根松紧适度,又保证了井口密封良好不漏油。
“挖潜无极限,精细无止境。”曾流芳说,坚持精细化管理,促进了采油厂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