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至20日,国家质检总局首次召开全系统人才和教育培训工作专题会议。会议部署,今后一个时期,质检系统要深入实施人才强检战略,加快建设人才强局,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质检人才队伍。这表明了质检系统加强人才和教育培训工作,提升工作水平,服务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的坚定决心。
“十一五”期间,全国质检系统初步形成了一支规模较大、专业齐全、覆盖面广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但尚存在人才和教育培训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相对滞后、人才队伍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完全满足事业发展需要、人才短缺和人才闲置同时存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与实际需要存在脱节等问题,影响和阻碍了质检事业的科学发展。
这次会议上,与会代表们形成了一个共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当前要深入实施人才强检战略,加快建设人才强局,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的创新是一个关键。它将有利于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进入质检人才队伍,同时提升现有队伍的综合素质,激发各类人才的工作潜能。
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机制
优化高层次人才成长环境
作为一个靠技术“吃饭”的部门,质检系统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是显而易见的。“我们非常渴望引进所需的人才并且留住这些人才,但现有的人事制度客观上形成了一定的阻碍。”北京市质监局副局长李敏坦言,引进一个人才的同时还要解决他的编制、住房、子女教育、配偶工作等一系列问题,单靠质监局一家是很难完成的。存在类似苦恼的还有中国特检院。“一方面,作为国家科研事业单位和公益性机构,编制和固定经费都有限,但另一方面,随着检验任务量的不断加大和科研事业发展的需求,人才的引进成为必然要求。两者的矛盾让我们非常为难。”中国特检院党委副书记秦平彦告诉记者,他们近年来也在不断引进、培养高层次的科研人才,但是没有编制,就直接影响评职称、提干等一系列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些人才能力的发挥。上海市质监局局长黄小路指出,目前还存在对人才用得多,培养得少的问题,人才环境问题不容忽视。
“人才的竞争本质上还是人才制度的竞争。”中国计量院院长张玉宽认为,质检系统要想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还是要从创新政策机制上入手。该院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他们制定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对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科研环境、科技经费、住房待遇、工资标准等都作了较为明确的要求,制定了具体措施。目前已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崔奇教授的博士后等学术带头人4人。同时,采取人才资源共享的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促进自身科研水平的提高。中国计量院与清华大学建立“精密测量联合实验室”,聘请国家“引进海外高层次***”的人选、德国马普光学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王立军教授担任联合实验室主任。通过构建前沿技术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平台,开辟了高端科技人才的培养渠道,联合实验室已引进国外高层次人才近20人。
在黄小路和张玉宽看来,科研技术单位应以科研带动培养,利用重大科研项目留住人才、培养人才。据介绍,中国计量院每年在研课题均在450项左右,每年验收鉴定科研课题150项以上。在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和生物安全、能源、医学、环境、新材料纳米等计量科技新领域建设中,一批高层次科技骨干担任课题负责人,带出了一支支富有活力的科研团队。在“飞秒光梳”、“玻尔兹曼常数精密测量”、化学计量等国际计量前沿项目中,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近年来,该院共选派47名中青年科技骨干到美国、德国、英国等国家计量技术机构进行中长期的课题研究与技术合作,为技术骨干的成长创造了高层次的平台和条件。
李敏认为,在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方面,质检部门还应将人才引进工作融入到地方的人才工作中,纳入当地人才发展规划。北京市质监局目前正在与当地人事部门进行这方面的沟通,已达成明年引进人才的初步意向。据秦平彦介绍,中国特检院最近已制定完成科研团队的改革办法,明年将在全院按照研究方向的不同设立科研方向组,组长竞聘上岗。作为科研领头人,组长将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创新培训载体注重实效
全面提升队伍综合素质
在广东省质监局副局长张燕飞看来,要培养造就一支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特色明显的质检人才队伍,除了引进高层次的人才外,加大对现有队伍的培训力度,提升其综合素质显得更为重要。此次全系统人才暨教育培训会上也提出,要大力提升领导干部、基层行政执法人员能力,实施全员岗位技能培训等。许多代表都认为,质检人才队伍素质要得到全面提升,还是应从创新培训载体入手,充分利用高校和社会资源,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手段,提高培训实效。
浙江省质监局探索的新方法是做到“三个结合”,即坚持专题培训和个人自学相结合,坚持国内常规培训和国外专门培训相结合,坚持现场教学与网络培训相结合。他们积极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干部培训,与省市委党校、国内著名高校等高层次培训机构合作,开展联合办学。2008年、2009年,分别与北大、清华合作,各举办了一期领导干部高级研修班,与中国计量学院、河北工业大学联合举办了领导干部工程硕士班。针对全系统干部教育培训资源不足的实际,浙江省质监局积极与浙江省委组织部协调沟通,将市级局领导班子的政治理论培训纳入地方党校的培训计划。
在利用现代网络资源进行全员培训方面,安徽省质监局、福建省质监局等都做了积极的创新。2009年,安徽省质监局利用覆盖全省质监系统的网络平台成功打造了安徽质监网络培训课堂。课堂内容丰富,主要包括全省系统重大工作会议、活动录像及资料,政治理论、思想修养、廉政教育视频以及全省系统开展的教育培训班教师授课录像及课件,现有录像课程等培训资料达80余件,并不断地进行补充和完善。据统计,目前仅收看下载次数就达2000余人次。
从2007年初至今,福建省质监局坚持两周举办一期“金质大讲坛”,以视频形式面向全省系统授课,共开办各类专题讲座达69场。“金质大讲坛”还运用网络视频技术,让讲课内容便于记录和再现,形成可反复使用的培训资源。在历次重要“质监业务”专题培训后,相关业务处室还要进行跟踪,检查一线干部对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年终则依托千分制目标任务考核,分析“金质大讲坛”对工作业绩、队伍建设的促进作用。从3年来运作的情况看,“金质大讲坛”的开办对于营造学习氛围、增强业务能力、推动工作落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广大干部职工普遍反映收获很大。
湖南省质监局总工程师江涛和张燕飞还建议,质检总局还可就培训教材、视频等硬件进行统一开发和建设,一方面可以在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上有统一的标准,另一方面也可有效整合各局现有的资源。
加强人才工作法制建设
为人尽其才创造良好氛围
“要为人尽其才创造好的环境,必须有好的机制和法律制度做保障。”质检总局法规司司长刘兆彬和中国纤维检验局党委书记王乃华认为,人才的成长首先要有好的法律环境,为了防止人才一直“后而不备”,必须形成一套培养、使用、提拔、考核的良性机制。尽管,目前我国已有类似《公务员法》和其他干部任用的规章制度,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今后一个时期仍需要加强人才工作法制建设,推进人才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形成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法制环境。
刘兆彬认为,“十二五”期间,质检系统的人才工作应重视关于人才培训、教育、管理、考核等方面的法制建设,给人才工作创造良好的氛围。其实,有一些地方质监局已经开始从考核环节入手,制定考核办法或规章制度,规范人才的使用和提拔。据四川省质监局副局长陈璞介绍,该局围绕政绩指标、评判主体、认定方式以及结果运用等核心问题,制定了《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实施办法》。在考核指标上,突出工作实绩,分值占80%;在考核方法上,推行个人述绩、群众议绩、组织评绩、实证核绩、综合定绩五步法;结果运用上,将考评结果与评先评优,表彰奖励,提拔任用直接挂钩。两年中,有5名考核为“政绩突出”班子中的成员被提拔为市州局“一把手”,3名实绩突出的市局领导交流回省局机关任处长。2008年开始,四川省质监局还在首届中青班中运用了“3+2”比较性量化考核评价体系,将一次拓展训练、一堂演讲比赛、一篇优秀论文,以及日常考勤、培训班结束时综合测试等5项内容作为考核中青班学员的重点内容,在同等条件识人选人。目前,已有27名中青班学员经择优比选被提拔到处级岗位,群众普遍反映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