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在国际国内大环境的影响下,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可谓是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同时也面临着前进道路上的瓶颈。这些障碍和瓶颈需要一一打破解除,才有望早日实现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规模化。问题摆在面前,解决需有道才行。对此,有关专家表示,打破瓶颈需政企联手协力,建议政府应从资金、政策上多加扶持,汽车生产企业相互协调,共同发力,从国家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包容不同的技术路线,共同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进步。
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有关专家表示,政府在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上起主导作用。国家应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放宽技术路线的准入,鼓励先进技术的市场竞争;建立市场认可的统一实施策略,减少政府行政许可干预;对产业的引导投入应从基础开始,承担推广工作的核心部门应渐渐由院校转移到企业;院校、机关应全力为企业保驾护航,真正发挥官、产、学、研、用的立体优势。
从发达国家推进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来看,政府部门的支持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据了解,美国政府主要通过组织实施科技计划,推动各方力量联合攻关,来支持新能源汽车研发;欧盟通过持续、有序、大规模开发计划,支持科研机构在新能源汽车研发的前沿技术上取得突破,支持企业承担新能源汽车研发成果的产业化,支持行业组织对新能源汽车研发的有效协调;日本政府则通过提供资金、立法和制定标准,甚至人为地创造市场,来支持新能源汽车的研发。
针对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专家认为,在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方面,要强化政府在新能源汽车研发中的主导作用,并加大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研发的资金投入。有关业内人士建议我国财政应设立支持新能源汽车研发的专项资金。要强化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研发的协调,支持相关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开展新能源汽车研发。
此外,专家建议还应支持整车企业培养和引进新能源汽车研发人才,加大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的储备。建议相关高校、科研机构按整车企业需求,定向培养相关研发人才,建立新能源产业化需求的系统化人才培养机制。建议政府对整车企业引进新能源汽车研发人才给予一定数额的经费补助,优先支持整车企业建立新能源汽车研发机构和产学研联盟。
组成联盟合力创新
在中国,目前以比亚迪为代表,奇瑞、吉利、长城等国产品牌的汽车生产商,均无一例外地将新能源汽车尤其电动车的研发放到了核心位置。不过,在电池技术方面,中国的电池产品目前还主要集中于低端,续航里程、充电速度等方面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在电池稳定性方面,我们也还需要提升。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委员陈光祖表示,除此之外,基础设施不配套,充电网络不完善等都将可能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桎梏。
专家提出,除了政策的扶持,应大力推动汽车生产企业的合力创新。据了解,继目前北京成立首个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并开始建设产业化基地后,重庆市、吉林省等地纷纷计划建立类似的联盟和基地,深圳、湖北、安徽等地也表示可能以本地汽车企业(比亚迪、东风、奇瑞)为主体建立新能源汽车联盟和产业基地,这些计划无疑将耗费大量资金。对此,专家表示,由于各大汽车企业长久以来在新能源车的研发上形成单打独斗的格局,政府利好政策的刺激,使那些只要稍微有些能力的企业,都想拼力争夺各种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资源,强拉硬攻上新能源汽车项目,各地争相成立新能源汽车联盟、建设产业化基地,其结果必然造成有限资源的分配不合理,浪费严重。
在此情形下,专家提出,政府的相关政策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国内汽车生产企业应改变单打独斗的做法,组成合作联盟,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集中攻关,合力解决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瓶颈”问题。集中各方优势,可以按照市场化的操作原则,比如让一汽、上汽、长安等大集团以一定的股权比例加入,奇瑞、吉利、比亚迪等自主品牌参与,整合研发新能源汽车的科技力量和优质资产,形成强大合力,共同参与国际竞争,这样也可以避免国内各大企业之间的内耗。
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新能源汽车所用的电机、电池等统一的可遵循的国家标准,这是摆在车企面前的一个大问题,也需要骨干企业联合起来,共同制定,从而提高不同厂商之间的零部件互换性,实现关键零部件技术发展的整体优势,避免诸如电池管理系统和发动机电控系统不兼容,及整车动力系统的匹配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