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2009年全国特种设备安全状况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2009年共发生特种设备事故380起,死亡315人,受伤402人,直接经济损失6181万元。其中,较大事故101起,未发生重大事故和特别重大事故。与2008年同期相比,事故总起数增加24%,死亡人数减少1%,受伤人数减少13%,直接经济损失减少37%。
以实际在用特种设备数量计,2009年万台设备事故起数为0.92起,万台设备死亡人数为0.76人,与2008年同期相比,万台设备事故起数增加24.3%、万台设备死亡人数下降7.3%。
事故状况仍继续
保持平稳态势
据了解,去年事故起数增加主要原因是新修改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将没有人员伤亡的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爆炸、有毒介质泄露导致人员转移、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高空滞留人员、电梯轿厢滞留人员、起重机械整体倾覆等情况定义为事故,另外将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纳入条例调整范围,扩大了事故范围和统计口径,导致事故起数较大幅度上升。若以事故死亡人数这一相同口径比较,事故状况仍继续保持平稳态势。
记者在《白皮书》中看到,去年,全国起重机械、电梯、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事故呈高发态势。在380起事故中,起重机械事故69起,电梯事故45起,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事故42起,这3类设备事故数量就占事故总数的41.1%。此外,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大型游乐设施、压力管道、气瓶事故上升幅度较大。与2008年相比,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大型游乐设施、压力管道、气瓶事故起数分别上升180%、133%、80%、73%,电梯、起重机械事故增长势头初步遏制,锅炉、压力容器事故保持平稳。
按照国家统计局行业分类标准,特种设备事故主要发生在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从设备分类看,锅炉事故主要发生在食品、饲料、服装、建材加工业以及宾馆、餐饮、洗浴等服务业,压力容器事故主要发生在燃气、化工、轻工业,压力管道事故主要发生在化工和食品加工业,电梯事故主要发生在商场、宾馆、医院、地铁等场所及居民住宅,起重机械事故主要发生在房屋建筑工地和冶金、机械、建材、造船业,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事故主要发生在矿山、建材、物流业,大型游乐设施事故主要发生在公园和景区。
去年,发生在东、中、西部地区的特种设备事故分别占事故总数的53%、30%、17%,与特种设备数量的地区分布状况基本一致。
2009年全国特种设备事故
主要发生在使用环节
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局有关负责人表示,2009年全国特种设备事故还是主要发生在使用环节,共有258起,占事故总起数的67.9%。气瓶事故主要发生在充装运输存储、安装(拆卸)环节和维修改造环节。此外,特种设备其它相关事故也主要发生在使用环节。从监管环节上来看,违规使用特别是违章作业仍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约占事故总起数的66%。具体表现为作业人员违章操作、操作不当甚至无证作业、维护缺失、管理不善、使用非法设备等。因设备制造、安装以及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质量安全缺陷导致的事故约占事故总起数的15%。从技术层面来看,锅炉缺水、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中危险化学品介质泄漏、氧气瓶内混有油脂、电梯维保过程中人员安全防护措施不当、起重机械存在机械隐患、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行驶中撞压等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原因。
2009年,全国各级质监部门扎实开展开展特种设备安全执法、治理和宣传教育“三项行动”,圆满完成国庆60周年特种设备安保任务,积极服务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力推进工作机制改革创新,切实加强基础工作和自身建设。
针对今年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特种设备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重点抓好5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狠抓特种设备使用环节安全监管,严防重特大事故。完善使用环节安全监管规章规范,创新使用环节安全监管机制,加强事故多发设备和薄弱环节的监管,加强对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监管。二是全面推进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工作,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三是创新服务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有效措施,积极服务装备制造和石化等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四是积极稳妥推进行政许可和检验工作改革,完善安全监察工作的体制机制。五是着力抓好基础和基层建设,夯实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工作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