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这个商标,我们的西瓜每公斤能多卖4角钱,今年西瓜单产收入1万多元。”山东德州平原县王打卦乡北侯村村民王学礼拿着一枚鸡蛋大小的商标高兴地说。据该乡党委书记刘有冰介绍,乡里大力发展品质农业,帮助农民注册了北侯牌西瓜和打渔李牌韭菜两个商标。凭借两枚小小的商标,全乡600多公顷瓜菜,每年可为农民增收近亿元。
王打卦乡只是德州市发展品质农业的一个缩影。自发展品质农业以来,德州市依靠品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取得显著实效,今年一季度,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30.2亿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587.5元,其中,来自高效特色农业的收入占到农民农林牧渔业收入的80%以上,标志着德州市从传统的农业大市正向农业强市跨越。
德州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是全国优质粮棉生产基地和京津地区畜产品、蔬菜生产供应基地,粮食生产连续6年居山东省第一位,粮食总产、小麦和玉米单产、人均占有粮食4项指标均居山东省第一位,率先成为全国第一个“夏粮单产过千斤、全年单产过吨粮、粮食总产过百亿”的地级市。但长期以来,种植结构单一,农民却增产不增收,为了尽快改变这一现状,德州市提出大力发展品质农业,叫响了德州农业的“品质”品牌。
如今,“品质、安全、效益”已成为今年农业发展的流行词,涌现出许多新亮点。据了解,今年德州市的夏津大葱、禹城富硒玉米、陵县西葫芦、武城辣椒和双孢菇五种农副产品进入世博会,世博会期间全市农产品的日供应量约为10吨左右。作为国际性盛会,进入世博会的农产品必须经过严格审查,而且是无公害、绿色、有机的优质农产品,这足以显示德州市农产品的质量和信誉。
在宁津县柴胡店镇韭菜、黄瓜示范区内了解到,这里的许多菜农都有记种菜日记的习惯。“一本种菜日记折射出的是农民由经验型、粗放式生产向科学化、标准化作业的转变。要提高农产品品质,必须统一生产标准,加强科技培训。”德州市质监局局长郭萍说。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临邑县大力发展合同鸡、合同鸭、合同鸽、合同猪等“订单养殖”,形成了“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现代养殖格局,探索出了退出散养、退出庭院、退出村庄、进入小区的“三退一进”模式。养殖小区实行场地规划、技术指导、巡查防疫、饲料供应、产品销售“五统一”,做到了产地环境、生产条件、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四标准”。目前,全县新建规模养殖小区120个,已有60%的村庄建成了各类规模养殖小区,1.5万养殖大户进入养殖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