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生而言,“夭折”一词令人心碎。而在一些制造业和决策者眼中,它却是轻飘飘、美滋滋的“宠儿”。前段时间,中消协发布全国手机消费者满意指数测评结果,表明消费者对手机电池待机时间短最为不满。测评显示,多数手机品牌消费者忠诚度不高,手机行业消费者忠诚指数仅为61.3。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手机电池待机时间不断缩短。在欧美,一般手机待机时间不少于7天,而在国内,很多手机使用一段时间后每天都必须充电。有关部门的检测也发现,不少手机厂商虚标夸大电池容量。
据有关数据显示,照明用电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2%以上,如果把现有的普通白炽灯全部更换为节能灯,我国每年节约电量达到600亿千瓦时,接近一个三峡工程的全年发电量。然而,节能灯市场普遍存在着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的状况,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积极性。李先生家里几年前一直使用节能灯,可最近却又换成了白炽灯,说起“回归”原因,李先生一肚子苦水:新房子装修后,节能灯一个接一个坏掉,几年来换了好几批,细一算账,不但没有省钱,反倒搭了不少买灯的钱。
比起短命的灯泡和手机电池,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放了一炮。他表示,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然而房子的寿命却只能持续25~30年。此语一发,顿时引起轩然大波。
产品短命,无非以下原因:一是技术上无法解决;二是人为因素。其中尤以第二个原因突出。据一项调查显示:市场“欢迎”短命“产品。这项调查令人大吃一惊:这是为什么?首先,追求时髦的消费者认为,“长寿”产品会阻碍流行。他们喜新厌旧,互相攀比,换手机就像换袜子,换汽车就像换鞋子。对此制造商当然高兴,只需给产品换个外壳,就能取得消费者的欢心,赚取大把银子,何乐而不为?!一些“创新型”企业和时髦型专家更是大声赞同:产品更新速度加快,必然刺激生产量的扩大,从而促进“市场繁荣”,为企业创造财富。他们甚至提出建议:为了所谓的“防止质量过剩”,生产企业勿需严把质量关。这是什么混蛋逻辑!这种情形在西方国家也不算新闻。据说美国某科学家曾发明一种可比一般灯泡多用好几年的长寿灯泡,却没有一家企业愿意生产。不仅如此,老板们还要联名起诉他,认为这项发明砸了他们的饭碗。最后该成果只好被束之高阁。每年,那些容易夭折的产品都要产生天文数字的垃圾,而且这些垃圾很难被降解和回收,最终给全世界带来毁灭性的环境威胁。我们看到,某些官员出于政绩情结,也在大量制造“夭折型产品”——这类“产品”常常是投资巨大,规模惊人。权威专家感叹:在城市规划中,有的领导喜欢新的、豪华的东西,以为大破大立、大拆大建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拆一次创造了GDP,盖一次又创造GDP。由于拆迁的门槛过低甚至近于无,一些地方肆以“破坏”的名义大搞建设,造成巨大浪费。人们真切地盼望:这种改天换地的“气魄”,最好能收敛一点。
很清楚,在盲目制造“夭折型产品”的背后,是爱慕虚荣、追逐利润、权钱交易、放大政绩等诸多疾病,如不尽快予以有效“治疗”,人类社会很有可能陷入泥潭而难以自拔。无论对人,还是对产品,“夭折”都是一个不幸的词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