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国务院法制办发布《家用电器产品召回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之后,社会反响一直很强烈。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家电召回制度一旦正式实施,将会对我国家电市场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对生产和消费两个领域的冲击都将会是革命性的。
尽管召回制度的经济学价值已无须再论证,其推动市场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但该制度首次进入中国家电领域,还是让许多企业犯起了嘀咕,它们中有不少还犯起了迷糊。在一些家电企业看来,召回制度与其说是“革命性”的,不如说是“革性命”的——本来家电行业竞争已经处于白热化状态,生存压力日益增大,多年价格战打来打去已利润微薄,早就饿得营养不良,甚至开始打晃儿了,现在又要实施召回制度,几乎等同于让企业节食、减肥,这不是要命吗?
企业感受到压力可以理解,但对召回制度过于紧张,甚至产生一种“要命”感,显然就过头了,而这恰是误读召回的结果。莫说是国内家电企业谈召回而色变,就算是国际知名家电品牌,对召回也是极其敏感,同样避之唯恐不及。6月30日,索尼曾因产品设计存在缺陷而在全球范围召回50多万台笔记本电脑,但索尼中国官方网站却将这次召回描述为“免费软件升级服务计划”,根本不提“召回”二字。
有人说,跨国企业在召回问题上以两副面孔示人,明显是对中国市场和中国消费者的歧视。在召回问题上,说跨国企业钻我国法律漏洞这没错,可若要定性说他们歧视中国市场和消费者,恐怕失之武断。事实上,这些洋大腕们跟我们国内家电企业一样,难有垄断企业那样的气势,在骨子里都不敢得罪消费者,更不敢小视中国这个大市场,相反,他们讳言召回,恰恰表明了其内心还是有敬惧感的。
这其中的道理也不难理解。用“免费维修”、“免费升级”、“免费检测”这些闪光字眼替代“召回”,表面上的高姿态,实为掩盖自知犯错的心虚,而所有“免费”背后,都藏有同一个目的:尽最大可能地减少经济损失和形象损失。从这一目的出发,一些企业能召回也不召回,而宁愿等到出了事故再与受害者“私了”。它们认为,和大规模产品召回相比,“私了”成本更低,尤其重要的是,这样做社会影响小,能降低对企业的负面作用。
由此可见,召回制度已被家电厂商视为“雷区”,除了利益问题和操作难度大,更重要的原因是,厂商对召回制度有误解,怕对自身品牌造成更大伤害,更愿意私下靠维修或免费升级来解决问题。然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大多数消费者都明白这理儿,这又让企业常常担心自己的“免费”伎俩被人看穿识破,欲盖弥彰,因而内心极度痛苦。
家电企业内心的“痛苦”,实质上是在观念上犯了迷糊。我国家电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相对成熟的时期。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品牌往往成为消费者选择同质产品的重要依据。一旦某个驰著名品牌遭遇质量安全事件,其形象将大打折扣,甚至产生商业信誉的“雪崩效应”。然而,这种“质量事件”(包括强制召回)与企业实施主动召回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事情,而后者已经越来越被社会赋予积极意义和正向价值,这已被实施6年的汽车召回制度所证明。
也就是说,召回制度对企业来说是一件好事,家电召回作为企业生产服务的一种延伸,可以使企业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监管,促进家电企业自省、自律,并通过采取先进技术及工艺创新尽量避免生产缺陷产品,从而降低召回发生的机率,也为企业树立社会责任形象,赢得市场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