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党组的统一部署,质检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正在进行。作为规划编制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总局《质检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文活动的通知》下发后,系统上下积极响应,以此为契机,深入研究质检工作,认真谋划发展思路,撰写文章,踊跃投稿。
本次征文活动由总局办公厅和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承办,在总局网站、中国检验检疫服务网、《中国质量报》、《中国国门时报》开设专栏,动态公布征文情况,择优发表有关作品。今天,本报推出靳松等3位同志的文章,以期交流与分享。
投稿专用邮箱:
guihuazhengwen@163.com,欢迎来稿。
抓住三个关键 实现承上启下
江苏省质监局 靳 松
提要
能否编制好质检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准确定位、调高站位、提高地位是关键。
准确定位:编制“十二五”规划,必须凸显宏观性、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为今后5年的质检事业发展明确目标、指明方向、抢抓机遇。必须统筹兼顾,实现质检系统各项业务的和谐发展,必须把解决“质量宏观管理不到位、发展战略研究不够;质量监管体制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基础工作和基层建设还比较薄弱;自身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4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工作重点。
调高站位:编制“十二五”发展规划,必须突出政治性、全局性、群众性,使质检工作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
提高地位:编制“十二五”发展规划,必须进一步凸现质检系统的全面质量管理作用、产品质量监管主力军作用、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的作用。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十二五”规划的编制水平和质量,直接影响质检事业的长远发展。能否编制好质检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准确定位、调高站位、提高地位是关键。
准确定位
是否具有宏观性、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是判断规划编制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找准发展定位、理清发展思路,是编制发展规划的首要任务。
首先,质检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编制的5年规划,能否推动跨越式发展,是编制质检系统“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原则。因此,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必须凸显宏观性、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为今后5年的质检事业发展明确目标、指明方向、抢抓机遇,尽可能地利用编制“十二五”规划的宝贵机遇,逐一解决影响质检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瓶颈问题,想方设法将关系质检事业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总盘子,为推动质检事业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石。
其次,“十二五”时期,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和攻坚期。能否统筹兼顾,实现质检系统的质量技术监督和出入境检验检疫这“两大方面军”,以及标准、计量、质量、纤检、锅炉压力容器、商检、卫检、动植检这“八路军”的和谐发展,是编制质检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难点,也应该是编制质检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着力点。
再次,在编制质检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时,应把解决总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征集到的“质量宏观管理不到位、发展战略研究不够;质量监管体制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基础工作和基层建设还比较薄弱;自身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4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工作重点,科学把握、统筹谋划质检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
调高站位
编制“十二五”发展规划,必须主动调高站位,切实增强政治观念、全局观念和人民观念,使质检工作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
一是突出政治性。编制质检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围绕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性,围绕守好质量安全底线、打好经济发展的质量基础这个总纲,认真研究和分析质检事业发展“十二五”期间可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系统谋划、科学布局“十二五”期间质检工作的发展目标,细化量化质检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提出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
二是突出全局性。要把编制质检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来谋划和思考,紧紧围绕中心开展工作,加快推进大质量工作机制,建设大质检文化,进一步提高服务大局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增强质检工作的社会性和渗透性,进一步凸显质检工作的系统性和均衡性,进一步强化质检工作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三是突出群众性。编制质检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积极倾听系统内外、社会各界的呼声,把群众对质检工作的诉求作为编制“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第一信号,把群众对于提高质量安全水平等方面的真知灼见,纳入“十二五”发展规划中。
提高地位
科学发展是讲求质量和效益的发展。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好字当头,质量第一。如何进一步谋划质量、提升质量、振兴质量,质检部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规划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凸显。
一是全面质量管理的作用。国务院赋予质监部门质量综合管理和质量行政执法的双重责任,在维护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质量总体水平中具有重要作用。多年来,国家质检总局认真履行质量管理职责,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大力开展扶优扶强活动,严厉打击各种质量违法行为,质检部门全面质量管理的地位不可替代。
二是产品质量监管主力军的作用。质检系统是一支质量监管的重要力量,既监管国内产品质量,也监管出口产品质量。质检部门在产品质量监管中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作用不仅不可替代,还要进一步凸显。
三是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的作用。当前,一些企业和经营者质量意识淡薄,社会责任缺失,不讲诚信,唯利是图,是导致质量安全问题的最大源头、最大隐患。“十二五”时期,质检部门要真正承担起产品质量诚信体系建设的责任,推动广大企业和全社会牢固树立质量诚信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我们必须切实树立“质量第一、诚信为本”的理念,着力完善全社会质量诚信评价机制,建立统一的质量信用等级评价指标体系,发挥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围绕国家战略布局 规划质检事业发展
天津市质监局稽查总队 钟 泉
提要
编制质检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统筹兼顾、均衡发展,量力而行、有所作为,调整结构、增强实力。
今后5年的主要任务应该是,确保食品安全和特种设备两个安全,管好好生产许可和3C认证工作,促进节能减排、强化技术标准两项任务,搞好技术机构资源整合以及质监系统与检验检疫系统的整合。
规划应对这几个方面的工作给予高度关注:搞好信息平台建设,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提高质检系统执法效率,提高决策的信息化含量和科学水平。建立质检大稽查执法体系,实现全国质检系统稽查工作网络化。加强地区之间,跨系统、部门之间人才的合理流动,建立适应质检事业发展要求的人才交流机制。进一步加强应急处置工作机制建设,形成全系统相互呼应、紧密衔接、组织有力、处置得当的应急处置机制。
值此质检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即将全面完成,全系统着力编制“十二五”规划之际,本文谨就“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做一粗浅的分析,为全系统今后5年的发展提出一点建议,以供参考。
确定指导思想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必须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对质检工作的总体要求,为制定质检“十二五”规划的出发点、落脚点。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总体布局,规划质检事业的发展,充分履行职能,展开各项工作,使质检事业的发展有机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大格局中,赋予质检事业发展的新动力。
统筹兼顾、均衡发展。必须对质检工作职能进行细致疏理,统筹安排好各项具体规划,既要突出重点,也要全面履职,注意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的衔接、配合,注意保持质检工作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态势。
量力而行、有所作为。必须准确认清质检部门工作职能、实际能力和发展潜力,制定务实有为的规划部署。要抓住关键环节,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取得突破,获得明显成效。
调整结构、增强实力。必须对质检系统的组织结构、体制、机制进行适时调整,在执法能力、检验能力、信息能力、应急处置能力上着力提高,从增强自身实力、提高监管水平入手,充分发挥质检系统在政府总体工作格局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明确重点任务
要立足眼前,放眼长远,从质检工作的基本职能出发,贴紧国家经济建设发展方向和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确立规划重点,明确今后5年的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工作目标、具体措施。
确保两个安全。要确保食品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是现阶段质检系统的主要工作任务,在“十二五”规划中,要明确规划,具体部署。
管好两项许可。要落实好生产许可和3C认证工作。这两项许可工作,是加强产品质量监管的重要制度、措施,是防范产品质量安全隐患的前置关口。“十二五”规划应就此重点进行规划部署。
落实两大任务。要促进节能减排、强化技术标准两项任务。在“十二五”规划中,应当对落实两项任务提出明确要求,进行具体规划。
搞好两大整合。一是要搞好技术机构资源整合;二是要搞好质监系统与检验检疫系统的整合,建设大质检文化,把“守国门”与“守厂门”结合起来,就成为势所必然的抉择。
关注机制建设
从总结经验和推动未来事业发展的需要出发,应对以下几个方面的规划给予高度关注。
一是信息平台建设。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提高质检系统执法效率,加强信息收集,分析、整理,适时决策的功能,提高决策的信息化含量和科学水平,为执法工作及时提供指导、帮助。
二是执法联动机制。要建立质检大稽查执法体系,实现全国质检系统稽查工作网络化,形成有力、有效、有为的执法联动机制,将预防、监管、惩处、整改的质量监管各工作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不同业务部门执法的合力,以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行为,提高质量监督工作的有效性。今后5年,应在总局领导下,逐步建立、完善质检大稽查执法体系,加大对跨区域重大案件的查处力度,大力整治区域性、行业性质量违法行为。
三是人才交流机制。干部素质的提高是质检部门工作能力提高的基础,要大力实施人才强检战略,创新人才任用、交流机制,把优秀人才吸引到质检事业中来。加强地区之间,跨系统、部门之间人才的合理流动,建立适应质检事业发展要求的人才交流机制。
四是应急处置机制。必须进一步加强应急处置工作机制建设,在应急预案、应急队伍、危机公关等应急处置的关键环节要进行更加细致、周密的规划、部署,形成全系统相互呼应、紧密衔接、组织有力、处置得当的应急处置机制。
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加快技术机构建设
湖南省长沙市质监局 何 江
提要
“十二五”时期如何发挥质检技术机构在推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是一项重大课题。虽然市场化是技术机构发展的趋势,但是各种因素决定了我国技术机构市场化需要一个逐步发展成熟的过程。现阶段,我国质检技术机构的发展,应该本着精简高效、区域覆盖的原则,以集团模式运作统收整并技术机构,解决技术机构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复的问题,形成“三横三纵”的区域质检技术平台规划。始终围绕技术服务这个中心,坚持以术业有专攻为发展原则,并且要不断加大投入,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人才资本运作机制。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期、机遇期,如何正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找准定位,突出特色,发挥质检技术机构在推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是摆在每一位质检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技术机构的发展为树立质检部门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权威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成为质检部门履行职责的重要技术保障。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技术机构的发展长期以来依附于政府行政部门的强制力与政策支持,与市场严重脱离,在不少方面与我国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市场化是发展趋势
经济发达国家技术机构的民营化在质量管理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按照建设现代法制政府的思维,有限政府可能是更为有效的政府,对于一些通过市场调节做得更好的社会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和政府职能部门应该要学会逐步退出,交由市场去管理。市场化有利于推动技术机构的创新发展。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还不够规范,技术机构作为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在注重自利性的同时,应着重于突出体现其公利性,还不能只追求利润最大化,即利润最大化不是技术机构的优先战略。而且,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检方市场,法定质检机构的作用还无法替代。因此,市场化虽然是技术机构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我国技术机构市场化需要一个逐步发展成熟的过程。
另外,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性所带来的区域产业结构、经济发展质量与模式、科学技术与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了在发展目标与重点上不能全国“一刀切”,必须建立符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质检技术平台。
几点建议
一、优化布局,整合资源,规模造势,集团运作。本着精简高效、区域覆盖的原则,以集团模式运作统收整并技术机构,解决技术机构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复的问题。通过建立社会化的检测集团,减少行政和内部管理资源的重复浪费,降低管理成本;减少设备和硬件建设的重复投入,提高单台设备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减少在宣传和公关方面因各自为阵造成的重复浪费,统一规划、统一打造、统一宣传,加大力度、增强效果;提升内部管理水平,要由家庭作坊式、家长式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团队化管理转变。
形成“三横三纵”的区域质检技术平台规划。三横,是指按照区位特色与经济发展状况分成东、中、西三个区域,制定对应的质检技术平台建设的战略、方案;三纵,是指在现行的国家技术机构组织框架条件下,协调省、市、县三级质检网络的职能、技术、队伍、能力等方面的建设。在“十二五”时期,逐步形成东、中、西三个区域检测集团,用市场的行为加大对地方检测市场的整合。按滚雪球的方式,用规模效应吸引整合弱小技术机构,进一步扩大集团实力。按照交叉发展、联合发展的思路,扩大技术机构服务的地域范围,争取业务总量的提升。形成省级负责标准和测试技术研发,市级负责区域质量安全检测,县负责特色产业与特色产品的检测体系的三级功能划分和差异化发展。
二、技术机构发展要始终围绕技术服务这个中心,必须坚持以术业有专攻为发展原则。技术机构是行政执法的技术保证,为行政执法提供技术支撑。要保证技术机构第三方公正性地位,技术机构发展方向必须要回归到技术这条道路上来。要以科研项目为拉动,鼓励技术人员搞研究、出成果。逐步完善建立对技术研发立项评审机制、经费保障机制、成果奖励机制,努力形成技术研究的深厚氛围。
三、加大技术装备的投入,增强技术保障能力。要积极争取财政对技术机构的支持,积极参与政府在检测技术、产品标准化、安全监管等方面的科研立项。要将技术机构年收入的15%~30%作为技术改造、技术装备专项资金纳入到技术机构的预算管理。
采取多元化的合作方式,大力整合社会检测资源,重点投入和加强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技术手段能力建设,要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租赁融资、联合建站、集资建站、成立合作制或合伙制机构都是可以利用的手段。
四、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人才资本运作机制。通过聘用、合作、兼职等形式,开发人力人才资源。要把继续教育作为人才智力开发的重要途径,要将技术机构年收入的5%~10%作为人员培训专项资金,纳入到技术机构的预算管理。积极培养学术和学科带头人,选拔推荐一批技术骨干到有关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培训深造,鼓励在职培训,补充专业知识和培养适应市场要求的能力,造就一批有利于技术机构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加快推进以聘任制为基础的用人制度,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全员聘用制度。实行技术和管理岗位的竞争上岗,坚持用管理出效益,积极吸收和引进高级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