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建围墙、安街门,封闭不常用的路口,人员和车辆持证出入。北京大兴区这种对自然村进行社区化管理的模式引发社会热议。记者获悉,大兴区探索的村庄社区化管理经验,今后要在全市大力推广。(据《京华时报》)
从表面来看,“封村管理”模式取得了较好效果,社会治安得到好转,但在我看来,这种封闭式管理无助于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问题,也不利于一个城市的文明与发展。
包容与开放是一个城市文明的标志,因此在一些世界闻名的大都市里,围墙往往十分罕见。如果为了治安就大建围墙,将城市的空间人为分割,这恐与现代城市文明的发展方向不符。事实上,城市文明的价值取向是多元的。单从城市治安的角度来看,“封村管理”确实是有可取之处,但问题是一个城市的追求不只是治安,还有更多的是宜居、和谐、公平、繁荣等价值。如果村民们被一个又一个的围墙分割,进出不便、自由受限,即使治安再好又有何用?如果这种方式在城市推广,整个城市被围墙分割,那种距离感将让人感到害怕。
其次,“封村管理”只是治标而不治本。封闭管理或许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外来人员进入该区域犯罪,但是,由于犯罪的因素未根本消除,那些决心实施犯罪者进不了这个被围墙保护起来的区域,必然会转移到另外一些没被围墙围起来的地方。这种封闭式管理不过是起到“祸水东流”的作用,从根本而言无助于流动人员引发的治安问题的解决。
现代化、城市化的要义首先是社会的开放,消除妨碍人和资源自由流动的一切壁垒。流动人口复杂,难以管理我们可以理解,但这种封闭式管理无疑是一种不可取的懒政。“封闭管理”封住的不仅仅是外来人口,更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道路,而且还会对城市甚至国家的形象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面对流动人口引发的治安问题,我们应借鉴其他国家或城市疏导外来人口的成功办法,从“封堵”转变为“沟通”,由“防”变“控”,积极推进城市管理思路与功能的转变。同时,给予流动人口“市民待遇”,消除户籍歧视,把发展重点逐步从超大城市向周边二三线转移,引导外来务工人员多元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