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宁波市农村耕地流转面积达124.6万亩,占农户承包耕地面积的50.6%,土地流转率位居全国前列的实际,宁波检验检疫局整合现有行政、社会和生产资源,对出口食品农产品基地实施区域化管理的安全示范区管理模式,有效提升了食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促进了食品农产品的出口。前4个月该局共检验检疫出口食品农产品9412批次,货值3.4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3.23%和18.69%。
创新基地备案新模式。改变原有“公司+基地+标准化”的传统模式,基地不再由出口加工企业负责备案,转而由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出口蔬菜基地作为备案主体,此举抬高了备案基地实施区域化管理门槛。截至2010年4月底,宁波地区共备案区域化管理基地29家,面积2.4万亩以上。创新检验检疫监管新模式。改变原仅靠检验检疫部门一家管理的模式,由检验检疫部门和当地农业部门共同监管,按照合作框架协议各负其责。目前,区域化管理基地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扶农财政补贴,当地农业部门积极参与,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出口蔬菜基地进行区域共管,推行GAP、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认证等规范化的管理模式。据统计,目前已有17个实施区域化管理的出口备案基地通过了GAP认证,占比达59%。创新市场调节新模式。改变原有一对一的供货模式,获得备案资格后的区域化管理基地备案,可以向宁波地区任何出口生产企业提供其自产的动植物源性食品原料。可以按照市场经济运作,解决原有模式重复备案、重复管理的弊端。基地开始由过去被动依靠企业向主动完善自身管理转变,不仅提高了自主发展的积极性,更拓宽了销售渠道。目前,实施新管理模式的备案基地的出口供货方已普遍达到4至5家以上。
据悉,该局以区域化管理模式建设出口食品安全示范区以来,已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强化了源头管理。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区域化管理模式的推广,解决了原有模式重复备案、管理不到位、质量难控制等弊病。通过与农业部门的共同监管,各司其职,明晰了源头的管理关系,创新了监管机制,提高了出口蔬菜源头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同时,作为法人代表的基地管理者,自觉提高了“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更加主动地做好质量安全工作,积极与监管部门配合,不断提高自检自控能力,既从根本上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又减轻了检验检疫部门的监管压力。据宁波检验检疫局统计,今年1至4月共检出不合格出口食品农产品49批次,货值191.52万美元,不合格率分别为0.52%和0.56%。在出口总量较快增长的前提下,不合格率同比分别下降0.05和0.06个百分点。二是提高了企业效益。区域化管理基地使基地管理者得到了实惠,由于产品质量较普通基地高、安全更有保证,产品价格较一般基地高。该市慈溪地区备案基地种植的青刀豆、毛豆等主要蔬菜品种的卖出价比普通农场高出15%左右,一年净收入60余万元,同比增长了10%。三是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区域化管理模式进一步推进了地方的土地流转,从而促进了当地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区域化管理基地当地的农民,既从出让土地中获得了收益,又从被农场经营者雇佣当中获得了收益,相比原先散户种植获得的收益更加丰厚而且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