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板,一种被公认为对人体最安全的建材产品,近两年在它的发源地美国却成为影响健康的诟病对象。
据悉,迄今为止,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已接到3082起相关投诉,涉及被告企业96家,中国的输美石膏板生产企业几乎尽在其中。
不久前,美国某地方法院给中国输美石膏板企业泰山石膏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山石膏)开出了巨额罚单。
中国石膏板,到底怎么啦?
事件起因
美国是石膏板工业的发源地,也是全球最大的石膏板消费国。然而,其他国家的石膏板产品很难进入美国市场。
2005年,美国发生卡特里娜飓风等多起恶劣天气灾难,众多房屋倒塌。飓风过后,由于需求急剧增长,美国国内石膏板短时间供不应求,从中国进口了部分石膏板。
根据5月29日北新建材的公告,中国企业在2006年和2007年分别向美国出口石膏板58万吨、43万吨。其中,2006~2007年,北新建材及下属的泰山石膏共出口美国1422万平方米(每平方米重量10公斤左右),占总销量的2.61%。到2008年,泰山石膏向美国出口只有1.69万平方米,2009年未向美国出口。
2008年下半年,在美国沿海的高温潮湿地区,一些使用了石膏板的建筑散发出异味。美国的媒体报道称,“不少美国居民因房屋使用中国石膏板,不仅屋内出现臭鸡蛋气味,金属用品遭到腐蚀,而且人体健康也受到损害,一些人出现流鼻血、头疼等症状”而向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投诉。有人估计,受殃及的美国家庭高达10万户,总计损失在150亿至250亿美元之间。
此后,一些美国媒体将舆论的矛头指向中国输美石膏板生产企业,甚至将此次石膏板投诉事件称为“问题中国石膏板事件”。
今年4月8日,美国一地方法院就原告起诉石膏板质量问题一案作出判决,要求泰山石膏向7个美国家庭支付赔偿费共计260万美元。
事件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为什么有如此之多的消费者提起诉讼?中国的石膏板到底存在什么问题?
缘何水土不服
据悉,在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接到的3082起投诉中,被诉的既有中国企业、外资在华生产企业、其他外国企业,还有部分美国本土企业。
然而,导火索并没有沿最短的路径燃烧,而是绕过中间诸多环节,烧向了中国企业。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协会秘书长任长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石膏板原料一般来源于天然石膏矿,其生产过程不采用任何苯和甲醛等有毒有害的有机化学物质,被认为是对人体健康最安全的建材产品之一,从未出现过美国这类集中投诉的情况。
“我们也很困惑,中国企业在石膏板制造工程中,工艺、原料全都是一样的,因为大型工业化生产的特点就是质量统一性,不存在出口、内销有别。”任长青指出,中国的石膏板行业经过30年的发展,目前在技术和质量上,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产品质量和性能安全可靠,在国内和世界其他地区的使用过程中,从未出现过“硫污染”损害人身体健康以及腐蚀等类似问题。
在任长青看来,此次美国有关方面将室内空气问题直指中国石膏板,此事非常蹊跷:
首先,出口到美国的石膏板都是按照美国采购商的要求进行生产的,这其中需要经过中国生产商、中国出口商、美国进口商、美国建筑商和美国房屋商等多个环节检查,只有所有程序检测都合格的石膏板,才有可能合法用于美国的房屋建筑。如果中国正常输入美国的石膏板真有问题,那么,责任主体应该是整条产品流通链。
其次,居室环境出现问题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与室内的家居产品、建筑所处的环境、居住者的使用方式、建造者的施工方式都有关系。同时,石膏板的成分决定其不可能产生甲醛。
而且,随着石膏板投诉事件的不断升级,在美国的舆论中,中国企业一点点成了被投诉的主角。
尽管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2009年11月公布的检测报告显示,“问题中国石膏板”的有害物质含量没有超出美国石膏板产品标准限定的范围,其物理性能和化学成分都符合美国石膏板和建筑空气质量标准的要求;尽管美国的相关研究机构也认为,石膏板本身并不会产生甲醛,但美国地方法院的判决,很快让泰山石膏成为风暴中心。
作为泰山石膏的大股东,北新建材也被卷入舆论的漩涡。业内人士指出,这一系列的诉讼,或将涉及中国上百家建材企业。
期待还清白
据悉,“问题石膏板”调查是美国有史以来耗资最大、耗时最长的一次调研,但直到今天,美国方面的调查也未能给出确切的结论。
记者从有关渠道了解到,截至5月28日,北新建材收到来自美国关于使用中国石膏板诉讼的送达传票提及的金额15万美元,泰山石膏收到来自美国关于使用中国石膏板诉讼的送达传票提及的金额为522.5万美元。并且,上述传票涉及的被告包括北新建材、泰山石膏等数十家出口石膏板到美国的中国生产商和出口商,以及美国本土进口商、房地产开发公司和建筑公司等多家企业。
就石膏板事件,任长青认为,这是一起变相的贸易保护。由于这次诉讼由多家律师分头代理,并在多家法院分散起诉,所以,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是否应诉、如何应诉,都是个两难选择。如果企业选择应诉,协会将积极担当责任,反映企业呼声,维护市场公平竞争。
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范围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海外,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销售到世界各地。中国企业怎样才能避免这类纠纷?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律系副教授、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刘东根认为,中国企业要全面熟悉、掌握产品输入国家对产品的质量标准和要求,并保证生产的产品完全符合这些标准和要求,这样才能在发生纠纷时使自己处于有利的地位。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国际贸易中可能存在的贸易保护主义,积极通过政府、行业协会等力量,来减少贸易保护行为的发生。
北京炜衡律师事务所律师王瑜指出,如果处罚不实,企业可通过法律程序,还自己一个清白。我国企业因鸵鸟心态无端被牵涉到诉讼中而被迫放弃市场的情况并不少见。由于在国外解决纠纷成本非常之高,因此,可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法律帮助。此外,产品质量问题还涉及到各国的标准并不一致,在一国检验合格,在另一国可能不合格,这也可能导致产品质量不合格的投诉。如何通过统一而完善的标准规范,保护良好的出口态势,是业界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
就如何理智地、妥善地处理好该类纠纷,刘东根博士还建议,这类纠纷的发生和处理都不是只与某一企业相关,单纯依靠某一企业也不能有效地解决。所以,中国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和法律部门必须形成合力,共同应对,最大限度地减少中外贸易因为法律和标准认定的差距引发的纠纷,有效避免或减少中国企业因此遭受信誉和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