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0月22日,是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
这一天,世界上认证机构之间最大的联盟———IQNet,向所有的成员国发出正式通知,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监督处处长李杰,被任命为IQNet理事会成员、顾问,中国认证机构的代表首次进入IQNet最高决策层。
在2004年9月24日的IQNet全体会议上,IQNet主席已宣布李杰任联盟 “章程和方针常务委员会(SCCP)”委员。
这就意味着,在国际认证联盟制定核心战略、政策、法规等重大决策时,中国将一改只有参与修改意见的尴尬,而是在第一时间直接参与国际认证联盟任何重大决策的制定和发布。
在此之前,作为CQC主任李怀林任命的全权处理CQC与IQNet相关事务的主任代表,李杰并没有引起媒体的过多关注。
带着对IQNet的关注和对李杰的好奇,记者敲开了李杰办公室的门。整洁简单的办公环境加上没有过多的寒暄,给人的第一感觉:李杰是一个崇尚简约的人。然而坐下来后,谈到CQC、谈到IQNet、谈到自己的专业,让记者没有想到的是,这个简约的人竟然如此丰富。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CQC主任李怀林就开始在国际上寻找一个可以拓展中国认证事业的平台。目的简单而明确:就是要让中国的认证事业尽快与国际接轨,让中国的认证证书得到国外承认,从而最终为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提供便捷之路。李杰告诉记者,他就是在那个时候被李怀林主任选中并同时接触IQNet的。
应该说IQNet接纳CQC加入组织的过程是漫长的,而漫长的惟一原因是缺乏了解。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李杰承担起了让IQNet了解中国认证事业的角色。通过他卓有成效的工作,在1996年至2000年的短短4年里,IQNet同行前后三次来中国考察。“紧张和繁忙。”李杰回忆说,考察期间的每一天几乎都安排得满满的:参观企业、考察CQC、与主管认证的政府机关接触……
2001年9月,IQNet成员一致同意接纳CQC代表中国加入该机构。至此,李怀林借助国际认证机构平台,为中国企业创造良好发展空间的愿望得以实现。与此同时,李杰的“职能”也发生了转变:在IQNet要有中国的声音!
翻开CQC的“记事簿”,一桩桩、一件件鲜活的人与事扑面而来:截至目前,CQC已经累计颁发带有IQNet标志的证书21000多份,在所有IQNet36个成员机构中名列第二位。“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CQC对于IQNet也是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IQNet主席法比奥·罗维萨(Fabio Roversi)给出了这样的评价。然而,CQC没有骄傲,李杰说不是没有理由,是CQC人的心中还装着“打造一个民族的且在世界认证行业最具竞争力的中国品牌”的目标。
古人说“志存高远。”而正是“志存高远”的中国认证事业在不断壮大中很快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04年9月17日,IQNet第一次在中国北京举行“IQNet论坛”,论坛由CQC和CQM联合主办;2004年9月18日,IQNet主席法比奥·罗维萨和秘书长汉斯·博萨(Hans Buser)访问CQC,并对CQC为中国和国际认证事业发展所做的努力和贡献给予充分肯定;2004年9月20日至24日,IQNet在西安召开第十三届年会,这是IQNet第一次在中国召开年会。在给中国的认证机构、咨询机构、培训机构、认证客户和各类组织带来最新的国际经验和信息的同时,也为中国向世界展现其认证工作的成果提供了极好的舞台。对此,李杰颇为感慨:“中国就应该是这样的。”
回过头来看李杰的简历,才知道他对认证事业的执著远远胜于语言的表达:目前担任国家质检总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质量认证专业委主任委员,第二届全国质量和质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技术委体系认证分委员会主任委员;2004年获国家质检总局优秀青年专家称号;作为中国专家,代表中国参加ISO/TC176历年的年会;同时,他还是APEC国际质量保证体系的专家和授课教师。
没有问李杰成为IQNet理事会成员、顾问之后的打算,是因为知道“行之于未言之前”是CQC人推崇的理念。但李杰的话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没有CQC的强大,个人的声音永远是没有力量的,无论走到哪里,无论有怎样的头衔,重要的是我依然在CQC这个蒸蒸日上的家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