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许多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都设有总质量师、总工艺师、总冶金师等职务,但在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除了这几位“总师”外,还有一位“总师”是其他企业所没有的,那就是总标准化师。
从2002年2月开始,董书惠就成为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黎明公司)的首任总标准化师,并以该身份出席该公司每月一次的技术例会。
初次见到董书惠的记者自然以“董总”相称。董书惠则一边寒暄一边解释,总标准化师其实就是副总工程师。但黎明公司一级专家朱伟光说,级别虽然还是副总,但责任更大了,担子更重了。
黎明公司设总标准化师时,当时我国刚刚加入世贸组织,标准化在全社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董书惠说,恰好在入世前后,黎明公司的标准化工作到了突破传统模式的关口上。因为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装备制造业产品的市场需求日益多样化,为适应市场的变化,黎明公司的生产开始由过去的大批量、少品种向小批量、多品种调整。无论品种多少,每一种型号的发动机都有其特定的生产流程和工艺布局。大批量、少品种生产格局下的生产流程和工艺布局相对稳定,只要型号不变,标准化工作几乎可以一成不变。而小批量、多品种则不然,型号随时在变,批量全看市场,有的型号甚至只生产一件。
董书惠出任总标准化师前的职务是副总工程师,分管标准化工作,主要是横向管理各部门标准化工作。而纵向上,也就是产品从研发、设计到制造、维修的过程中,无论大批量、少品种,还是小批量、多品种,也都有一个标准化系统。在大批量、少品种的生产格局下,这个纵向的标准化系统是相对稳定的,稳定得甚至只剩下制标贯标。随着小批量、多品种生产格局的形成,新型号不断涌现,每种型号对应的纵向标准化系统总是新的,如果完全放在各个部门,同属于航空发动机,只是型号不同,每个型号各搞一套,不能有效地借鉴整合,必然给企业的整体工作带来混乱,从而延误新型号进入市场的时间。所以,入世前夕,公司高层就开始酝酿将标准化工作在横向和纵向上都统一管起来。总标准化师虽然是对总工程师负责的副总工程师,对标准化工作却是个“总”管。
总标准化师,这个在外人说起来有些拗口的名称在董书惠、朱伟光以及黎明公司的普通员工听起来却早已经习惯了。作为黎明公司这家名很大的制造业企业的副总工程师或总标准化师,董书惠和业内的总师、副总师级人士多有往来,他还没有听说过哪家企业有总标准化师,以至3年多来,他名片上的职务仍然是副总工程师。
在实质性统一管理标准化工作的思路下,黎明公司建立了一个由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3个层次构成的标准化管理体系,总标准化师是决策层的首脑,是公司发展方向标准化决策的重要角色。在新体系下,黎明公司迅速改变了标准化工作的滞后局面,使之更多地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并行。不仅如此,在已经开展了一年多的流程再造过程中,标准化成为预见问题,进而通过制、修订标准解决问题的超前行为。在新的标准化管理体系运行的过程中,黎明公司在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重要技术标准研究”地方试点工作中,提出了技术创新发展型这一在制造业企业中具有很大推广价值的企业标准化模式。董书惠说,黎明公司的标准化工作,不是从现在向未来推进,而是从未来向现在推衍;未来需要什么,现在就做什么。
11月25日,连续几天在南方某市主持了黎明公司几家附件厂航空发动机附件评审方案会议的董书惠回到沈阳。董书惠回到沈阳后的第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准备12月份的技术例会。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根据“十一五”规划确定黎明公司明年的工作。董书惠的话题将围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及制造业信息化、数字化标准展开。让记者感到意外的是,董书惠要在这次“技术”例会上提出用标准化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他说,标准化要大众化、平民化、普通化才行;标准缺失固然是个社会问题,但更严重的是现有标准的深化、细化和精化不够。董书惠认为,这不是个技术问题,是个文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