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作家郑渊洁在其微博里如是写道:“南非世界杯每场都有中国的身影,除了比赛用球,能发出巨阵苍蝇声的嗡嗡祖拉95%是中国制造。如果你以为中国企业因此大发横财你就错了,我们的企业在每支嗡嗡祖拉上只有5%的利润。本来我特烦南非世界杯赛场上的苍蝇声,知道声音是中国制造后,听着就很享受了。”
看完郑渊洁的这些话,如果你以为他真的很“享受”那就错了——没有中国队却有中国元素参与的球赛毕竟是一种安慰,但是“只有5%的利润”这事,恐怕就像中国队参赛了却垫底而归一样,是更让人“特烦”的——将中国制造与中国足球联系起来,这的确十分纠结。
然而,这种纠结我们必须正视。“今年利润低死了,都不想做了!”这句情绪化的感叹,发自广东汕头一家玩具厂的经理之口,而他“不想做”的东西中就包括南非世界杯的嗡嗡祖拉。另一位为本届世界杯代工生产吉祥物扎库米的东莞玩具商也有同样的感叹:数月来开足马力加工,到6月份已经生产了30多万只扎库米吉祥物,但是利润却低得可怜,“刨去人工等各项成本,单件扎库米我们的利润低到只有1到2个点”。在国内,扎库米出厂价仅仅不到20元。也就是说,就这么紧折腾,到头来只能赚几万块钱。
实际上,中国制造最早大规模进军世界杯是在2002年,而那时还是能够赚钱的。据一位做球迷假发生意的浙江义乌商人称,当时一顶假发的利润能够达到30个点,但2006年开始,利润就大幅缩水了,到本届世界杯,利润更是普遍低仅有几个点,许多企业和经营者都只能这么想:只要不亏,能维护客户就行。仅仅走过三届世界杯,中国制造便从最初的火爆陷入当下的困境,必须面对生存于产业链末端,利润微薄、成本居高不下的残酷现实。许多代工企业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与企业生存艰难相伴的,必然是工人们生产、生活状态的日益下降。从3月份开始,江西九江一家运动器材公司的工厂内就加大马力赶工——这家阿迪达斯在中国内地最大的代工工厂专门为南非世界杯生产比赛用球。工人们每天都要工作10个小时,而他们的月工资在加薪之后也才只有2000元左右。有报道称,很多工人在裁剪一个球所用的8块球皮时,因为刀模太大,导致手变形。不仅如此,车间中的气味,让很多工人的皮肤充血,布满了红色的小点和痘痘。有人开玩笑说,缝制工人每天起早贪黑辛勤忙碌,心情难以愉悦,工人们不稳定的情绪也传染给了叫做“普天同庆”世界杯用球,使它在空中飞行时,飘忽不定,行踪诡异。
了解了这些以后,看中国制造在本届世界杯的表现,恐怕没几个人会很“享受”,反倒会是一种无法言说的“忍受”。正如一位专家所说,中国制造正陷入这样一个怪圈而难以自拔:以低廉价格取胜,以至于厂商之间压价竞销,这种压价引发贸易摩擦,中国产品出口受限,在出口受限、价格受压的诸种因素压迫下,厂商资金短缺,产品结构提升受限,最后又只能以价格去拼市场。
这是个怪圈,也是一个死圈。当中国的企业仍然可以并满足于在世界一体化分工的低端扮演世界市场廉价产品供应商的时候,相信低价竞争、以量取胜仍会被它们中的大多数视为生存的“法宝”,它们的命运依然是笼中转圈的白鼠。换言之,只有把经济转型、产业升级,自主创新,当成当下中国企业和中国经济迫在眉睫的课题,中国企业才有可能借助世界杯这样的豪华赛场真正走向世界。
四年后,我们在巴西世界杯上,能真正“享受”中国制造的辉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