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工程机械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张国胜表示,2009年工程机械产品总保有量约290万台,年用钢量约为1700万吨。巨大的保有量与用钢量加上工程机械产品较高的可利用剩余价值意味着发展再制造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智者见于未萌,这是在天津工程机械研究院采访时最大的感受。
“在工程机械再制造领域,我们院是全行业动手最早的。”天津工程机械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张国胜向记者介绍说,“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是原机械工业部直属的唯一一家行业归口所,承担着全行业应用技术基础研究、试验研究、行业规划和情报标准等任务。可以自豪地说,目前柳工、徐工、厦工等国有大中型企业60%以上的主导机型和关键零部件的图纸都是由我们这里无偿提供的。也正是由于这一背景,我们在再制造领域先人一步,2005年起就根据国内外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趋势,把绿色再制造作为未来三大发展方向之一。”
中国是一个工程机械大国,产能、销售量和销售收入在国际上均居于首位,工程机械行业也成为国内装备制造业最具竞争力的子行业之一。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统计,2009年工程机械行业销售收入突破3100亿元,出口额达140多亿美元,产品总保有量约290万台。“工程机械行业是一个以钢铁资源为主要原材料的产业,年用钢量约为1700万吨。巨大的保有量和用钢量意味着发展再制造拥有广阔市场空间。同时工程机械产品的可利用剩余价值也比较高”,张国胜指着一台装载机模型的钢梁说,“比如这个部件就怎么也不会用坏,可以直接回收利用;而一些液压部件和传动部件则可以通过表面工程技术来修复,当然也有一些易耗件需要进行更换。”
张国胜告诉记者,2006年初,天工院就成立了国内首家专业从事工程机械再制造的研究机构,并聘请国内装备再制造工程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徐滨士院士为首席科学家进行理论指导。同年4月,该院完成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的工程机械再制造可行性调研,并被确定为该领域唯一一家试点企业,“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我们选定院里制造经验成熟的主营机型――平地机作为试验对象,开始了关键零部件的再制造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工作。到2007年底,国内首台样机出厂,经检测产品性能达到甚至部分优于同类新品的出厂指标。”他接着介绍说,“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关键零部件实效机理研究、表面强化技术应用创新、表面修复新材料研究和关键部件再制造质量控制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申报了11项自主知识产权的再制造专利技术,形成了7项企业标准和20项工艺流程,并锻炼出一支50人的专业队伍,这些都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宝贵财富。”
再制造产品质量和性能不逊于甚至优于同类新品,同时产品价格又仅相当于新品的70%~80%,性价比相当突出。“我相信随着不断的宣传和用户思想观念的更新,再制造产品在未来5至10年会越来越受到用户青睐。”张国胜还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对购置、使用工程机械再制造产品的用户给与一定的优惠补贴。“另一方面,如果工程机械产品使用年限过长,零部件破坏严重,就会失去正常的再制造修复价值。因此国家应该出台类似汽车产品的工程机械强制报废标准,促进逆向物流发展,把市场充分培育起来。”
张国胜还指出,再制造业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售后维修,它是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绝好契机,也是提升产品和服务附加值、占领高端市场的必由之路。“这两年随着我国工程机械大量出口欧美市场,外商一般会提出两点要求,一是保证售后服务及时到位,二是可以实施再制造。国内有些用户现在还不买再制造的账,而在欧洲则把再制造摆得非常高,还通过立法规定工程机械产品工作时间超过10000小时或者满5年,必须保证可以以旧换新,而且回收价格不得低于原价的50%。”他表示,“换句话说,再制造已经不再是可做可不做的前瞻性工作,而成为‘中国制造’进入欧美等高端国家市场的准入门槛。要想取得高利润,就不是简单销售机器的‘一锤子买卖’,必须对产品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对用户实施终生保姆式服务,通过留住回头客,建立和扩大长期用户群。”
张国胜还表示,再制造也是一个对已售出产品不断进行跟踪升级服务的平台,“通过把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最新科研和应用成果及时整合到老产品中,可以不断提升老产品性能和环保、节能和智能化、信息化水平,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