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是否记得?2006年海外传来一条消息,让不少兴冲冲准备上路的中国游客陷入紧张状态。他们一遍遍地仔细检查着自己的服饰、鞋子和手包。原来有消息说,欧洲当时加紧严查游客在入关时所携带的假冒名牌产品,国内大型旅行社纷纷提醒游客不要穿戴假冒名牌产品出国旅游,以免遭到重罚。据悉,在一些欧洲国家,游客穿戴欧洲制造的假冒名牌,在入关时将被没收,甚至面临单件500欧元、10件以上30万欧元的高额罚款。尤其是法国海关,对中国游客的个人检查十分严格。很快,就有落网者的消息传出。这种针对消费者而非制假者的严厉惩罚措施,虽不易被人接受,但我以为欧洲海关的做法值得仿效。以致今天提起此事,出国者仍然心有余悸,出发前还要在网上彼此打听。
制假者之所以猖狂无忌,因为其拥有庞大的市场以及踊跃的消费人群。地球人都知道,如今假冒产品消费者已形成咄咄逼人的气候,不光我们的一些同胞喜欢“享受”假名牌,对各国而言,假冒产品风行的后果都是严重的。德国一项对德、奥、瑞、荷四国2500名消费者进行的调查显示:28%的消费者曾在过去3年中购买过假冒商品,这个比例在40岁以下的人中高达40%;九成消费者不认为购买假货会让他们的形象受损。受假货影响的不只是奢侈品,事实上,从洗衣粉到药品,从快餐食品到沐浴露,以及鞋帽、成衣等行业,假冒产品的影子无处不在。据调查主持者说,假冒产品使正规消费品生产厂家每年蒙受多达350亿欧元的损失,相当于全年营业额的2%。更严重的是,欧洲没有可行的方法制止这股歪风。看来,占便宜是天下人共有的特性,无关国籍和素质的高下。
一个长期“享受”假冒产品的人,是不可能获得高质量生活的。同样,任何国家也不可能是假冒产品的受益者。相反,它也只能沦为受害者。另一方面,迷恋假名牌会使整个社会充满奢靡之风、浮华之气。在规劝和恫吓都没用的情况下,只有拜托疏而不漏的法网吧。不料当年欧洲海关这边一瞪眼,那边游客纷纷放下虚荣,严格自查,其态度之严肃认真,值得人们思考。眼下,各国对假冒名牌防范与制裁越来越严,门槛越竖越高。我们不妨看看让迷假者敬畏的真实原因:一是人家动真格儿的,说一不二,立竿见影。不像咱们这儿常常是话重手轻,雷声大雨点小。二是海关是出国、回国的必经之路,谁也绕不过去。三是欧洲海关下手忒重,这事不仅面临破财,而且有损名誉,让人抬不起头。偏偏咱们中国人既爱钱包,又要面子。欧洲海关处罚购买假名牌的震慑力告诉世间:惟有把对制假者的“源头”打击与对消费者的“终端”制裁二者结合起来,打假工作方能取得最大功效,让那些心存幻想的消费者对“假”字退避三舍。
遗憾的是,眼下假名牌爱好者在其他场合照旧大摇大摆,甚至当着执法人员的面也旁若无人。正所谓“卖者爽快,买者舒心”。与此形成反差的是,正牌厂家反倒像个“受气包”,蹲在一旁干看着——这一景象连某些造假者都连呼“不正常”。我不禁幻想,假如有一天我们的执法部门都成了“欧洲海关”,扬铁腕、攥铁拳,说得出、做得到,看哪个浑身披挂假货的人敢轻易踏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