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医养生保健经营群体和消费群体的与日增多引发了侵权损害赔偿纠纷、服务合同纠纷等相关类型案件大量出现。据了解,近两年,单是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就受理了因不规范的中医保健行为等引发的各类纠纷63件。案件审理中该院法官发现,中医养生保健行业存在以下问题亟须解决:
一是保健机构的界定标准模糊。我国对于哪些机构属于保健机构,保健机构需要哪些资质,进入保健行业需经哪些审批程序缺乏规定。这导致中医养生保健行业准入门槛过低,许多美容院、洗浴会所,甚至发廊,都以“中医按摩”为旗号招揽生意。二是中医养生从业人员资质缺乏统一规范。中医保健行业没有对中医养生从业人员与按摩师、美容师等进行区分,导致保健从业人员鱼龙混杂、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三是保健行业的服务内容、服务标准缺乏法律规范约束。医疗行为与保健行为界限模糊,相关部门各行其是,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如医疗按摩与保健按摩难以区分,卫生部门按照有关法规对医疗按摩在从业人员、医疗条件及设施等方面进行监管,但对于保健按摩只限于核发卫生许可证和从业人员健康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工商局等对保健按摩的监督管理主要是在营业执照审核方面。
中国保健协会一位工作人员介绍,2004年成立的中国保健协会行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至今已经牵头组织研发和起草了20多项有关保健食品、保健用品、保健器械、特殊化妆品、保健行为等及其原材料等的基础性标准、质量技术指标、标准检测方法等标准体系。但这些标准仅仅局限于保健、纺织、生物、医疗、检验等范围。在中医养生保健方面,国家相关部委曾出台过《盲人医疗按摩管理办法》及《卫生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医推拿按摩等活动管理中有关问题的通知》,但上述规定也仅仅明确在何种情形下实施的中医推拿、按摩等方法,属于医疗活动,必须在医疗机构内进行;非医疗机构开展推拿、按摩等活动,不得在其机构名称、经营项目中使用“中医”、“医疗”等医疗专门术语,不得宣传治疗作用。但由于上述规定的实施细则及处罚规定并未出台,加之长期以来行业标准缺失,导致目前中医养生保健仍处于“无法规范”状态。
针对上述问题,许多专家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出台规范保健养生行业的试行标准,对保健机构的审批、人员的准入和服务的内容进行规范,制定详细的行业标准和考核指标,加强培训机构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