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南橘北枳”的反思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中国制造’在全球获得了认可,除了价格低廉优势,主要还是真的在质量改进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不可否认,质量进步的程度还不够理想。”

“很多管理是从国外引进的,转化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不是国外的东西拿来就可以用的。如TQC在日本实施得很好,在我国实施到后来是不是有点偏呢?文化背景不同,文化在起作用。”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不少质量管理者认为,海外很好的质量管理方法,引进到我国有些变味,与“文化”有关。

习惯于凭自己的经验办事,差不多就好,也许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一位质量管理者反映,他们单位质量管理抓得不算不紧,各项质量管理引进也是及时的。质量是年年有进步,但也总是年年质量有波动,而且是相同的错误重复发生。他们还发现,有些工艺规程操作人员竟然自己不看,是写给第三方看的。

航天局质量副总师徐建强认为,不看操作文件,凭经验做事,暴露出了文化上的最大差异。“搞质量管理怎样真正认识到文化的差异,通过质量方面的工作把文化上的差异消除到最小程度?关键是真正改变习惯,认真地把操作步骤一步步写清楚,一步步做好。第一步怎么做,第二步怎么做,做一步打一个勾。如果我们的质量管理工作、工艺操作文件能够写成这样,做到这种程度的话,那就是将文化上的差异降到了最低程度。”

上海德尔福派克电气系统有限公司副总施梓炜则说:我的体会,还是个思维方式问题。我搞质量30年,20年在国有企业,10年在合资企业,体会很深。

我们在引进一种管理、一种工具时,首先要了解,这个东西扎根于什么。我们是先把精益生产搞好了,“瘦身”了,表面的浪费去掉了,所有的过程都增值了;然后做价值流分析,看看有没有不增值的流程在里面。这两个问题解决了,才做六西格玛分析。六西格玛非常有用,是挖掘隐含的浪费。六西格玛是要成本的,需要大量的数据去证实这件大家都认为对的、都在拼命做的事是错的或是存在巨大改进空间的。

“思维不变,认识不变;认识不变,方式不变;方式不变,效果肯定不对。很多问题如果思维上问题解决了,你就会豁然开朗,就会柳暗花明。”

编辑感言:

六西格玛到底是什么?也有人说是一种“文化”的呢。如果是“文化”,那岂不是正好用来改变我们的习惯思维!最近美国质量专家哈林顿受邀来中国“卓越绩效长江之行”,报告主题是“全面改进管理”。他为什么说“管理改进”,没说“质量改进”?因为前者范围更大,是个大质量的概念。试想,处在瞬息万变时代的人们,应对变革难道不需要心理学、社会学?那质量是什么呢?哈林顿说“质量管理就是研究人的期望的管理”。由此可见,质量管理是管理的头,核心还是文化。也许,管理并无定式,适合你企业的,才是最好的。

作者:胡立彪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发布时间:2005年11月28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