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从湖北省统计局获悉,该省荆门市万元GDP能耗下降5.2%,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分别削减10.9%和3%,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成为湖北两个提前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的地市之一。
“我市之所以能从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居全省市州之首,到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名牌企业发挥了主力军作用。”荆门市委书记傅德辉如是告诉记者。
荆门是我国中部的一个重化工城市。据悉,“十五”期末,该市万元GDP综合能耗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居全省市州首位。2007年被确定为湖北省惟一的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同时,荆门也是湖北省第一个“中国名牌产品”诞生地,51个中国名牌和湖北名牌产品企业构成了荆门工业的主体,成为荆门经济的“冲锋队”。
为了发挥名牌企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领军作用和示范作用,荆门市按照政府指导、企业运作的方针,编制了高标准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试点实施方案,出台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名牌企业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比如,市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作为发展低碳经济专项资金,并从科技“三项经费”中拿出1/3以上的资金用于支持低碳经济关键技术研发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等。在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下,荆门市广大名牌企业或通过创新能源技术、减排技术,或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从根本上减少了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
啤酒工业是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制造业,在加工过程中,电、水、热和多种农副产品等能源、原材料消耗较大,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多,如不实现资源的再利用,不仅将产生极大的浪费,还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湖北第一个中国名牌产品企业——英博金龙泉啤酒(湖北)有限公司2004年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05年改版时,该公司专门将“三节”、“三变”(即节电、节水、节热,变废水、废气、废渣为宝)活动编入管理模式,使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再利用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每年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达2000多万元。
葛洲坝股份有限公司水泥厂是全国最大的特种水泥生产基地,年耗标准煤34万吨,耗电近两亿千瓦时,是湖北省的耗能大户、污染大户。2004年,该公司在荆门市质监局支持下,首次使用德国的先进计量技术——鲁奇电除尘技术,对二号窑、三号窑电收尘器进行全面改造,很快就提高了收尘效率,根除了粉尘飞扬的痼疾。目前,该厂全部排放点源,均符合小于每毫克100标准立方米的新国家标准,大部分排放点源已降到每毫克50标准立方米,其中,产能最大的五号窑生产线,收尘设施通过“电改袋”改造后,窑尾排放浓度降到了每毫克21.1标准立方米,高于国际先进排放标准。
作为湖北最大的磷肥企业——湖北洋丰集团,也是一个水、电、煤、气等能源高消耗企业。近年来,该公司通过技术改造,加强能源计量工作,使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吨煤都实现了合理利用。如该集团通过开发余热发电技术,在荆门、宜昌等分公司相继建起了硫磺制酸余热发电厂。3套6000千瓦时的机组每年利用余热发电可达1亿多千瓦时,占企业全部用电量的71%,年节省电费3000多万元。如果折算成火力发电,3台机组每年可节约165300吨标煤。该项目既为企业节约巨额电费,又降低了能耗,同时还减少了污染,可谓一举三得。
据介绍,在广大名牌企业的示范和带动下,荆门企业内部纷纷建立“小循环”,逐步形成了利用硫化氢酸性气、低压瓦斯火炬气、工业余热等5条内部循环经济产业链,极大地促进了该市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市低碳经济总量已占全市经济总量的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