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山东省质监局充分运用行政许可手段严把审查关,将涉及产业政策产品的审查作为生产许可证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淘汰了水泥等行业的落后产能,为促进山东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了解,目前国家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产品共66类,其中工业产品62类,涉及或者部分涉及国家产业政策的产品主要有热轧钢筋、水泥、电线电缆、防水卷材、空气压缩机、内燃机、砂轮、焊条、农药、危化品等10类。截至2010年3月底,山东在这10类中共有791家企业获得了生产许可证,其中水泥、电线电缆、危化品、防水卷材4类产品,占获证企业总数的85.46%。
一直以来,山东省质监部门都将涉及产业政策产品的审查把关作为生产许可证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申请受理环节,将涉及产业政策的产品区别一般产品,设计了单独的受理审查工作流程,对每家企业的申请材料经审查部初审、复审后,再由许可证办公室逐一进行复核审批;实地核查环节,除了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审查企业生产条件外,还要重点关注企业实际的项目建设、土地使用、环境保护等方面是否符合相关政策、文件的规定要求,发现问题一律不予核查通过;在产品检验环节,对于生产条件实地核查合格的企业,还将进行产品质量检验,检验产品质量是否符合国家、行业标准,产品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等。
据统计,2008年以来,该省质监部门对不符合产业政策规定的7家企业下达了《行政许可申请不予受理通知书》,对261家企业下发了《行政许可申请材料补正告知书》。在负责实地核查和产品检验的5类、涉及产业政策的499家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的申请企业中,不予许可率达34.5%,172家企业因生产条件或产品质量不满足要求未予行政许可,高出普通工业产品约10个百分点。
据了解,山东省质监部门通过行政许可手段,配合发改、经贸、环保等相关部门,严格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有效地促进了高能耗产业的结构调整,实现了节能减排目标的落实。在耗能高、污染大的水泥行业,山东的产能、产量和企业数量等多年来一直居全国首位,山东质监部门抓住2008年新一轮水泥产品生产许可证换发证的有利时机,调节水泥行业的产业结构,共淘汰落后水泥产能3740.8万吨。水泥企业数量由换证前(2007年底)的472家下降到目前(2010年3月底)的348家,减少了124家。其中,工艺先进的新型干法回转窑企业由41家增加到44家,工艺落后的立窑企业由372家下降到114家,粉磨站企业同期增加129家。在全国水泥产量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山东的水泥产量下降了200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下降了近5个百分点。
据山东省质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严格做好涉及产业政策产品的生产许可工作,贯彻落实产业政策、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质监部门还将加强对获证企业的证后监管工作,组织开展对水泥产品生产许可证获证企业产品质量的省、市联动抽查工作,对全省水泥产品获证企业进行全面的生产条件调查和产品质量抽查,督促企业持续保持必备生产条件,落实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同时进一步对钢铁、水泥等行业的相关获证企业的生产条件进行摸底排查,一旦符合国务院规定的淘汰条件,将依法撤回生产许可证书,抑制这些行业的过剩产能和重复建设,促进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