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七轮艰苦的磋商,中美就纺织品问题最终达成协议。根据双方签署的《关于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谅解备忘录》协议约定,从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三年的时间,美国将对进口中国的棉制裤子等21个类别产品实施数量管理。以2005年美国从中国的实际进口量为基数,协议产品2006年增长率为10%~15%,2007年增长率为12.5%~16%,2008年增长率在15%~17%。对协议外产品,美国承诺,将克制使用242条款,对协议签署日之前因该条款设限个案造成的卡关货物立即放行,不计入协议量。
中国大多数纺织企业对此结果表示认可,但商务部部长薄熙来认为:协议内容远低于中方预期。业界专家已经清醒地看到,纺织品贸易的争端只是经济全球化下贸易摩擦的冰山一角,更多的贸易争端也会出现在其他行业,中国经济进入全球碰撞轨道。
纺织品出口回归"配额时代"
从2005年1月1日起,实行了30多年的全球纺织品配额制度废除,这个原本让中国纺织品出口商兴奋的事情并非如大家想像的那么顺利。
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曹新宇认为,低成本、低价格是中国企业现实竞争的优势所在,但这不应成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一劳永逸的"撒手锏",更不能成为中国产业的长期贸易利益所在。实现竞争优势向高层次的品牌、技术转移,才是中国企业应对贸易摩擦的根本出路。
据介绍,根据中国入世做的"特保12年"承诺,在中国入世12年之内,若进口国受到中国产品的"市场扰乱",可以特定产品实施过渡性保障措施。按照中欧、中美签订的协议,每年的纺织品出口增幅要限制在一定比例之内。中国政府要对配额进行分配,并形成分配机制,中国纺织业又回到管理型贸易的"配额时代"。
贸易摩擦呈高发态势
经济全球化日趋加速,每个国家都把取消本国贸易壁垒作为进入他国市场的成本,在贸易保护原则下推动贸易自由化的发展。经贸摩擦加剧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突出特征,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副会长陈德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呈高发态势主要有几个原因: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救济措施成为国外企业、政府限制和遏制中国出口的手段;中国经济多年来高速发展,对外贸易整体规模增长迅速,对世界原有利益格局造成冲击;国内生产能力过剩,企业出口秩序混乱,低价竞争现象时有发生。他指出,中国目前面临的国际贸易摩擦是必然的,是战略性的。
"近几年贸易保护出现新特点,多边谈判进程受阻,保护主义在抬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部副部长隆国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将是国际贸易摩擦高发期。这将是中国在和平发展进程中,不得不面对的日益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
隆国强认为,自2003年始,纺织品摩擦成为中美经贸关系中的一大焦点。其原因在于: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强大竞争力客观上对美国纺织业界形成压力;中国产品出口高速增长挤占了发展中国家在欧、美的原有份额,影响了欧、美及其贸易盟友的经济利益。
隆国强指出,目前对华反倾销立案的国家,已经从发达国家迅速向发展中国家蔓延。反倾销案涉及中国的众多产业,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产品成为反倾销重点,前六位的涉案产品分别为贱金属制品、化工产品、机电和音像设备、杂项制品、纺织品、玻璃和陶瓷制品,这六类产品案件数合计占75.8%。
"救火"难以解决根本问题
如何应对纷至沓来的贸易摩擦?隆国强认为,中国必须在多边贸易自由化谈判中发挥建设性作用,积极推进区域一体化,推动建立更加自由、更加稳定的全球贸易机制。中国企业在妥善处理与主要贸易伙伴关系的同时,着力调整出口产品结构。
如果画一个以时间为横坐标、国际贸易摩擦为纵坐标的示意图,中国作为大国兴起将经历三个重要的历史阶段:一是上世纪最后20年,是崛起的准备期,国际贸易摩擦处于隐性阶段;二是快速崛起、国际贸易摩擦日益显性的阶段,大概也将经历20余年的时间;三是作为新的大国被接纳、达到新的国际均衡的时期,这将是20年后的事情。眼下,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入世保护期已过,中国正进入至少长达20年的国际贸易摩擦期。
陈德照认为,目前采取的"救火"式方法,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关键要打开新的战略视野、塑造新型的管理机制,积极开创中国与欧美关系的新格局。国外利用反倾销和技术壁垒是一种长期发展趋势,中国企业要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加研发投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把竞争从价格转到质量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