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裸泳”企业知羞否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没有哪个产业能比直接跟阳光打交道的多晶硅产业更具阳光属性了。可是,就是这样一种给足阳光的产业,现在却无法灿烂,不少企业已经走到生死存亡的边缘,整个行业笼罩着浓重的阴霾。一家市场调研机构提供的数据显示,除了几家大厂的生产成本能控制在40美元/千克左右外,我国多数多晶硅企业的生产成本都在50美元/千克以上,而日本、美国的一些企业却能做到把成本降至20美元/千克左右。要命的是,国际市场上的多晶硅现价只有50美元左右,这就意味着,国内多晶硅企业产的越多,亏的就越大。

  如今许多多晶硅企业如在地狱中挣扎,可几年前这里却是他们梦想的天堂。2003年,德国出台了一个光伏补贴政策,欧洲光伏市场需求就此打开。那个时候国内光伏产业还很幼稚、很边缘,几乎还不成“业”。国内一些专家学者眼瞅着欧洲光伏产业带动下的多晶硅国际市场已成富矿而没人开采,很是着急,他们觉得,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于是自己投资设厂,开始生产。虽说网织得不咋的,可架不住大鱼肥蟹愣往网里钻——只要多晶硅料没什么大的质量问题,出手就能卖掉,而且都是400美元/千克以上的高价。无锡尚德的施正荣和常州天合的高纪凡,就是在这个时候掘得第一桶金的。

  接下来的几年,多晶硅市场不断扩大,到2007、2008年达到巅峰或者说癫狂状态,市价一度高达500美元/千克仍然供不应求。“拥有多晶硅生产线,就如同拥有了印钞机”,这种说法一点都不夸张。巨大的利润,吸引了大量资金纷纷涌入多晶硅产业淘金,资本市场上,凡是贴上多晶硅标签的上市公司,股价都一飞冲天。然而,金融危机让烧钱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遭遇了严冬。国际市场上多晶硅价格大幅跳水,直降八九成,国内许多多晶硅企业纷纷落水。

  有人开玩笑说,我国多晶硅市场是片海滩,“只有等到退潮的时候,才能发现谁在裸泳。”的确,这几年我国多晶硅产业一直处于非理性生长状态,许多企业都是一时冲动跳进去的,光顾着痛快了,连泳衣都忘了穿。这些裸泳企业羞于见人者,首先是他们根本就没有掌握多晶硅生产技术,所有的设备都得买别人的。花个几百万,拉个工程师,搭个生产线,闸一开就搞定,不少企业都是这么干起来的。可是,光伏行业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市场,中国的多晶硅组件98%靠出口,中国的光伏组件企业也要进口国外的多晶硅料,而多晶硅料并不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利润基于生产的规模化和高度自动化,若多晶硅料企业不仅要成套引进国外设备,还要大量购买国外的技术,推高成本就是不可避免的事。

  前面的生产上“裸着”,后面的废物处理上也缺块“遮羞布”。我国多晶硅产业起步以来,一直受到副产物四氯化硅处理难题的困扰,许多企业骑虎难下:不处理的话会严重污染环境,而且因资源浪费生产成本也会增加;处理的话却又没有令人满意的、稳定可靠的技术作支撑。但国际上的一些先进企业却早就掌握了四氯化硅综合利用的技术,基本实现了四氯化硅的资源化。比起“前面”的问题,“后面”这个问题可能更严峻,因为我国政府现在已经把多晶硅产业列入淘汰落后产能范围之中,而随着《多晶硅行业准入标准》的出台实施,那些善后问题解决不好的“裸泳”企业,将面临生死大限。

  我国多晶硅行业的基本问题现在已经变得很清楚了,用一位业内人士的话说是“不该进来的进来了,该进来的还没有准备好。”而问题的核心指向也十分明了:供不应求、是货就能卖的暴利时代结束,硅料价格和市场投资开始回归理性,等待进入者和即将进入者的将是拼产品、拼成本的贴身肉搏。如果国内企业还急功近利,不注重深钻高新技术产业链“微笑曲线”的最高端,那么不是被逐出市场,就是永远为别人打工,而中国整个多晶硅产业将只能生存在这个阳光产业的阴影之中。

作者:胡立彪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06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