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省青岛市质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青岛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发布了《2009年青岛市工业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报告》从产品质量基本状况、重点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分析、实施质量兴市、名牌、标准化三大战略、产品质量基础工作、产品质量行政执法等六个方面分析了青岛市工业产品质量总体情况。《报告》的发布为政府进一步加强宏观质量管理提供了科学有效的依据,为提高企业质量竞争力和民生质量提供了保障。
2009年,青岛市质量工作紧紧围绕发展蓝色经济区和推进“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深入推进质量兴市、名牌和标准化三大战略,不断强化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增强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成为了青岛市应对金融危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措施。
《报告》指出,截止2009年底,全市实行重点监管的企业14291家,工业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为93.86%,其中食品合格率为94.34%,其他工业产品总体监督抽查合格率为93.3%。青岛市的海尔集团、海信集团、青岛港集团和青啤集团荣获了首届山东省省长质量奖集体奖,吴经建副市长荣获首届山东省省长质量奖个人奖。黄岛区的家电电子、海洋与船舶工程和即墨市的针织服装荣获了首批山东省优质产品生产基地称号,海西重工等4家企业荣获了龙头骨干企业称号。目前全市已累计获得中国世界名牌产品2个、中国名牌产品68个、中国驰名商标31个、山东名牌产品272个、山东省著名商标249个、山东服务名牌50个,数量位居全国和全省前列。
《报告》强调,青岛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质取胜”, 2009年青岛市又率先提出了“大质量”的工作思路,将各区、市政府纳入市质量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实行目标责任制,进一步树立政府质量工作负总责的意识,初步构建起了“纵横支撑、纵横结合、纵横推进”的“大质量”的工作架构,质量工作的领域和空间不断扩大和深化,效能和力度不断积聚,“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社会互动”的质量工作特征更加鲜明。自2004年以来,市政府用于新创知名品牌奖励和标准化资助的资金累计达2亿元。
《报告》还指出,目前青岛市质量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质量工作的科学规划机制、监督考核机制和组织协调机制还不够健全;二是企业质量第一责任人意识还不强,部分产品标准档次偏低;三是名牌产品结构还不够合理;四是食品安全监管难度较大、检验检测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五是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形势不容乐观。
《报告》建议,下一步青岛市质量工作要重点加强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深化质量兴市战略,努力提升产品质量水平。全力做好名牌创建、标准化提升、节能减排、检验检测和安全生产等工作,着力提高青岛市工业产品的质量水平。继续强化政府对质量工作负总责的意识,落实各级政府的质量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全市宏观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加大对食品等重点产品的监督抽查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水平。加强产品质量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全社会质量意识。二是进一步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意识,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建立完善质量保证体系、标准研发提升体系、计量检测保障体系,加强产品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控制。三是加强食品等重点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着力抓好食品等涉及人体健康、人身安全产品的专项整治和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积极落实区域监管责任制,杜绝和遏制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和打击制假售假违法行为。四是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探索开展使用单位安全管理达标活动,加快推进安全诚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黑名单”制度。开展安全评价研究,提高安全监察针对性;开展风险检测、评估和预警,提高应对公共危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