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李怀林主任主题工作汇报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主任 李怀林

尊敬的顾秀莲副委员长、蒲长城副局长、孙大伟主任,IECEE主席G?sta Fredriksson先生、IQNet主席Fabio Roversi 先生,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早上好!经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认监委批准,由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举办的“认证与经济发展”论坛今天开幕了。在此,我代表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对各位领导、嘉宾和代表的光临表示热烈欢迎!对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中国质量认证事业和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发展的各届朋友表示衷心感谢!

以“认证与经济发展”作为论坛的主题,就是请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和各位代表来共同探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西方成功的合格评定手段,促进产品、服务、过程持续符合标准和顾客需求,以达到促进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促进消费,促进经济和和谐社会发展科学性和有效性的规律。认证的英文原意是一种出具证明文件的行动,在ISO/IEC导则2:1986中对“认证”给予了明确的定义:“由可以充分信任的第三方证实某一经鉴定的产品或服务符合特定标准或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在商品与服务流通过程中,由于买方对商品和服务知识的缺乏,很难对需要购买的商品和服务质量做出准确的判断,而仅靠供方的信息又难以对商品和服务建立信心,尤其是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的交易环境下,由可信赖的独立于买卖双方的第三方认证机构根据特定的标准或规范对商品和服务符合做出合格评定,并用特定的标志明示,就变得非常重要和必要。认证因此应运而生,是经济发展的产物,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认证可分为体系认证和产品认证两种。最早的认证可追溯到1903年,属产品认证。英国工程委员会以国家标准为依据,对英国铁轨进行认证并授予风筝标志,开创了认证制度的先河。

上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各国纷纷建立起了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到了70年代,产生了国与国之间的双边或多边相互承认对方认证制度的做法,并逐步演变为以区域标准为依据的区域性认证制度。进入上世纪80年代,随着关贸总协定的《贸易技术措施》正式生效,国际标准成为了国际认证制度的基础。绝大部分国家为保护自身利益,陆续建立了本国的产品认证制度。管理体系认证的出现要比产品质量认证晚,源于产品认证又独树一帜,发展更为迅猛。198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发布了ISO 9000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标志着国际标准化活动从名词术语、试验方法及产品质量三大传统领域,迈向了管理体系的标准化与认证。ISO 9000 标准的出台,立即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与积极采用,目前已被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等同或等效转化为本国标准。

1996年,ISO又制定发布了 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目前也已被80多个国家和地区所采用。在 ISO 9000 和 ISO 14000的基础上,许多行业为了满足本行业的特殊要求,自行开发出了极具特色的管理体系标准,如QS 9000 汽车行业标准、AS 9000 航天行业标准、TL9000 电信行业质量体系标准、SA8000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标准、OHSMS 18000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体系标准、HACCP食品安全控制体系、 HSE石化行业管理体系标准等,全球掀起了如火如荼的质量、安全、卫生和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化与认证热潮,有力地增进了人们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认证这只风筝在中国改革开放后走进了我们的视野。相对于国际认证100多年的历史,中国我国的认证工作起步晚,但起点高、发展快、成效大。最初,为满足出口企业的要求,增强国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国家有关主管部门于1984年10月批准成立了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前身之一── 中国电工产品认证委员会(CCEE),标志着中国认证事业发展迈出了第一步。委员会下设电工设备、电子产品、家用电器等分委员会和25个检测站,采用国际标准开展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即CCEE质量标志认证)。通过认证标准在质量管理过程中的实施,做到从产品源头入手,实现由“事后检验”转变为“事前预防”,从而有效地控制了产品或工程质量。

1989年原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根据《商检法》及其实施条例,对9种进口机电产品实施了强制性进口产品安全认证(即CCIB标志认证)。随后于1995年又增加了38种进口电工机电产品。1992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质量工作的决定》,1993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正式颁布实施,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制订了“质量体系认证实施总体方案”等,国家商检局为扩大出口也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了我国质量认证工作的发展步伐。原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于1993年成立了也是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前身之一──中国出口商品生产企业质量体系评审中心(后更名为中国进出口质量认证中心),开展进口商品CCIB质量安全认证和管理体系认证工作。

可以说,中国电工产品认证委员会和中国出口商品生产企业质量体系评审中心在推动中国质量认证方面作出了开拓性贡献。2002年,随着中国兑现入世承诺,国务院决定在成立国家质检总局的基础上,正式组建了国家认监委。从此,中国认证事业迎来了春天,2003年国务院颁布了《认证认可条例》,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认监委推出了以“四个统一”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即3C认证)制度,到目前已对140余种产品实施了强制性认证,同时大力开展体系认证和自愿性产品认证,建立了较完备的认证组织机构体系和工作体系,认证的权威性和公正性不断提高。

今年9月,中国认证认可协会正式成立,掀开了中国认证事业规范、有序、协调发展的新篇章。在短短的过去20年里,中国的认证工作实现了与国际接轨,呈现出与世界同步、迅猛发展的良好势头。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已累计颁发各类管理体系认证证书16万张,颁发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17万多张,涉及到140多个产品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数字足以昭示认证在中国的发展速度,映射出其在经济生活中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中国认证事业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中国这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沃土,今后的发展依然与中国经济密不可分,其地位将日益凸显。我国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对内来看,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外贸易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目前,正着力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节能、环保、健康、安全的理念深入人心,人们对生活质量和服务质量的需求进一步提升,社会诚信体系正逐渐完善。

今年9月,中国认证认可协会正式成立,掀开了中国认证事业规范、有序、协调发展的新篇章。在短短的过去20年里,中国的认证工作实现了与国际接轨,呈现出与世界同步、迅猛发展的良好势头。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已累计颁发各类管理体系认证证书16万张,颁发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17万多张,涉及到140多个产品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数字足以昭示认证在中国的发展速度,映射出其在经济生活中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中国认证事业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中国这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沃土,今后的发展依然与中国经济密不可分,其地位将日益凸显。我国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对内来看,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外贸易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目前,正着力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节能、环保、健康、安全的理念深入人心,人们对生活质量和服务质量的需求进一步提升,社会诚信体系正逐渐完善。

对外来看,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一个与世界联为一体的发展中大国,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2003年对外贸易依存度达到了60%;2004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据海关统计,今年头8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8911.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5%。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OECD)发表报告称,到2010年中国将超越美、德,跃升为全球第一出口国,所占世界出口比例将由现在的6%升至10%。虽然我国已成为制造大国、贸易大国,但并非质量强国、贸易强国。

就出口贸易而言,近年来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越来越多。一些发达国家纷纷利用技术性贸易措施,凭借科学技术和经济总量优势,通过制定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等方式对商品进出口提出苛刻的市场准入要求,给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造成很大的障碍。他们的“大门看似敞开了,实际上门槛提高了”,我们相当数量传统优势产品的出口遇到了困难我国正在积极研究和应对。商务部调查表明,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出口的影响涉及我国五分之二以上的出口商品、三分之二以上的出口企业,农业及食品出口企业受影响面高达90%,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逾200亿美元。

技术贸易措施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各国或国际组织的认证体系,如欧盟的CE认证、美国的UL标志认证,国际电工委员会的CB认证,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9000、ISO14000和OHSMS18000等管理体系认证。。科技部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我国出口产品遇到各种障碍的原因八成是未获得对方国家的相关认证。然而,目前全国获证企业只占注册企业总数的0.8%左右,而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获证企业一般能达到注册企业总数的40%左右。

认证作为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基础性工作,对于实现政府职能转变,从源头保证产品质量安全,规范市场行为,提高产品质量,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保护国家经济贸易利益,促进进出口贸易,建设健康安全的消费环境,引导社会采购消费行为等,都能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虽然目前我国对认证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专题研究才刚刚启动,还没有全面、系统的量化数据,但从某些侧面已可以看出认证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积极重要的推动作用和影响产生的重大作用。

例如,轮胎是事关交通安全的产品,多年来一直纳入国家统计指标考核。为实现产品结构调整,提高轮胎的子午化率,国家采取了包括投入巨资引进生产线、免征10%子午线轮胎消费税等一系列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有限。从轮胎行业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3年多来的效果看,企业总体数量呈递减趋势,但行业增长势头强劲,2003年轮胎产量达1亿多条,销售收入421亿元,实现利润15.8亿元,与上年同比分别增长10.7%、24.3%和19.5%。行业投资热点向具有高速性能、节油、舒适、安全优势的子午线轮胎产品集中,显示了行业的整体技术进步。再如,据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统计,从我国65家小功率电机生产企业2001年至2003年的销售数据对比情况看,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实施后,销售收入大幅增加的企业为43家,其中10家企业增长率达到或超过50%。

再如,上海地区插头插座产品2002年市场监督抽查合格率仅为66.1%,2004年则达到94.1%。商务部对通过ISO系列认证企业的调查也很有说服力,100%的企业市场占有率提高;94.2%的企业由于内部管理职责明确,工作效率得到提高;37.1%的企业质量成本占销售额比例下降;96%的企业信誉和知名度得以提高。随着认证工作的进一步推广和深入开展,这方面的例子会举不胜举我国也将从中得到益处。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尤为关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的国际形势,我国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还面临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等艰巨任务。

这些实质上是对认证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根据入世承诺,我国将于2005今年12月10日,允许设立外资独资认证检测机构。而与国外知名认证机构相比,中国认证机构在技术实力、人才建设、组织网络、管理体制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但我坚信,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下,中国认证事业必将取得更大的发展。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伴随我国认证事业发展成长起来的。2002年4月24日,成立了新的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这是中国质检体制改革、从源头抓质量的重大举措,是统一管理中国认证工作的具体体现。新的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成立以来,随着中国统一认证制度的推行和从源头抓质量理念的深化,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家质检总局领导关于“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加大监管的力度,加大队伍建设的力度,创造更优异的成绩”的批示精神和国家认监委领导关于“提供一流服务,确保一流质量,建设一流队伍,创造一流业绩”的工作要求,根据“做优、做强”的整体发展战略,抓认证、强队伍、谋发展、促行风,充分发挥了中国认证主力军的作用,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

中心总部由成立之初不到70人发展到目前的500多人,拥有各类工厂检查员、审核员5300多人,签约检测机构由40家发展到180多家,分支机构从无到有发展到12个,管理体系评审中心32个,CB实验室由12家发展到17家;同时,在沈阳、北京、天津、无锡、上海等地投资建立了实验室,初步形成了遍布全国、服务完善的组织机构网络体系。在境外设有韩国分中心,还与美国、法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意大利、比利时、阿根廷、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22家认证机构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为了跟进技术前沿、融合最新产业技术和加强技术研发,成立了由来自政府部门、检测机构、科研院所等的国内外400多名知名专家学者和技术骨干组成的技术委员会,下设标准与认证、检测技术、体系认证、工厂检查、培训五个分委员会。

三年来,先后向国家科技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等有关政府主管部门申请了30多项科研课题。在国家标准委的大力支持下,作为全国电工电子产品和系统环境标准化工作组的组长单位,承担了对口IEC/TC111和国内相关相对口的标准化工作,牵头制定“电子电气产品中有害物质检测产品拆分及均一检测单元的获取”、“电子电气产品和材料中有害物质表示方法的通用要求”2项国家标准。根据《条例》、《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GB/T19630-2005有机产品》及相关要求,主持制定了《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

此外,还积极参与认证管理技术研究,《CMS在线认证管理系统》等多项科研成果获得了国家部级科技奖。同时,造就了一支思想过硬、充满朝气、业务精通、团结协作、管理规范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涌现出一批学科带头人和青年技术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质检总局“优秀中青年专家”、“青年岗位能手”,有13名技术专家代表中国活跃在国际认证组织中。目前,CQC的认证业务领域形成了以3C认证为主,CQC标志认证、ISO900、ISO14000、QS9000、OHSMS18000和HACCP等管理体系认证,CB、CE等国际认证及相关认证培训等众多领域,认证客户数量居全国认证机构首位。

为了真正做到服务于企业,帮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强市场竞争力,以市场为导向先后开拓出车辆零部件认证、电子元器件认证、机械产品认证、玩具安全认证、生态纺织品认证、家具认证、家电产品节能认证、涂料及胶粘剂类产品质量环保产品认证等业务。在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HACCP认证的基础上,积极开展CQC有机产品认证。为了帮助国内企业的产品顺利出口至欧盟市场,今年上半年在总局、认监委和标准委的支持下,针对欧盟“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简称RoHS指令)推出了RoHS认证,为企业将产品顺利出口欧盟国家提供了保证。

截至今年10月31日,累计为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多家企业颁发了有效3C认证证书近14万张,为各类企业和组织颁发各类管理体系认证有效证书3.2万多张,颁发CQC标志认证证书1.4万多张。同时,作为国际电工委员会电工产品合格与测试组织(IECEE)的中国国家认证机构(NCB),从事颁发和认可被国际上44个国家的59个认证机构承认的CB证书工作,累计发证6400多张;作为国际认证联盟(IQNet)成员,颁发被36个国家的38个权威认证机构认可的有关管理体系证书,颁证数量在IQNet成员中已跃居第二。目前,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已发展成为业务门类全、服务网络广、工作手段新、技术力量强、人员素质高的国内一流认证机构,在国际上也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正在朝着跻身国际知名认证机构的目标而不懈努力。

面对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在二十多年发展积累的基础上乘势而上,全力打造国际知名认证品牌,努力服务国家经济建设,把CQC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建设成为既符合国际认证认可规范要求、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国家专业认证机构的领军团队,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促进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积极的贡献。谢谢大家。



作者:佚名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05年11月16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