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价钱没问题 定义不好说
再制造的优势之一,就在于价格。以机床为例,如果一台新机床价格约为10万元,那么再制造的价格约为5~6万元。
“价格便宜谁都喜欢,但是,用户必须明白,再制造和新品还是有差别的。”中国机电装备维修与改造技术协会理事长魏连成很担心现在一些媒体对于再制造的“调门太高”,他认为,刻意抹去再制造和新品的区别,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误导。
事实上,记者在网络上搜索了对“再制造”的定义,很多都提到了“与新品相同”。难道是定义出了问题?
对此,魏连成的解释是,再制造可以实现和新品相类似的功能和性能,但是毕竟它不是新品,肯定还是有差距的。他认为,如果用户没有理解这个区别,就必然会影响其对于再制造产品的判断。
绿色制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李冬茹坦言,当前人们对于再制造的概念更多地还停留在翻新、维修、改造的简单理解平面上。而对于再制造过程中所实施的新工艺、新技术,以及再制造产品的低成本等特性,都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一方面理解不够,一方面期望有偏差。”
而对于硒鼓这类耗材来说,如何将再制造与“回收灌粉”分开,也是企业较为头疼的一个问题。山东富美北京办事处经理陆先生表示,目前耗材市场较为混乱,很多小公司都低价回收空硒鼓,灌粉之后再卖出去。而富美的再制造硒鼓是以高科技对硒鼓进行修复还原,其成本必然要比灌粉相对高一些。“有些消费者分不清这两者的区别,就会选择价钱低的灌粉产品,这样对于打印机的伤害是非常大的。”
规范:标准没问题 准入不好说
行业要规范,离不开标准。再制造产业,也是如此。
据记者了解,目前我国除了正在制定再制造产品的通用质量标准之外,各行业也在制定各自的再制造产品标准。
以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行业为例,现在正在制定的具体标准就包括5项再制造工艺规范(拆解、分类、清洗、装配和出厂检测及验收包装)和4项再制造产品标准(发电机、起动机、转向器、变速器)。
今年1月成立的机床再制造创新联盟提出,要制定一套适合机床再制造行业特点的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质量标准、服务标准、技术规范等,以标准引导市场。
市场准入是目前各个再制造行业遇到的新难题。用李冬茹的话说:“过去愁企业太少,现在愁企业太多,鱼龙混杂。” 据悉,目前我国工商登记部门没有再制造业务一项,一方面没有准入门槛,另一方面企业合法性得不到保证。
如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行业准入制度?对此,魏连成有自己的建议,即协会牵头搞企业的资质认定,被认定的企业在投标方面更有优势,这样一来,就等于设立了一道无形的门槛,加快行业内的优胜劣汰。
谁来买再制造产品?这个问题确实是个问题。
如果我们的再制造企业能够一方面提升技术,一方面扩展市场,如果我们的消费者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合理选择,如果我们的市场能够更加规范,那么,也许有一天人人乐于接受再制造产品。
相关链接
再制造,是指利用先进的手段对旧机电产品或者零部件进行专业化修复,使其恢复到具备新品质量和性能的批量化制造过程。其基本特征是:毛坯来源于消费过的旧产品、旧零部件。
再制造与二手产品的区别在于:二手产品只是所有权的一次更迭,对其性能和质量并无影响;而再制造是针对废旧产品的一次翻新升级,与所有权无关。
再制造与普通维修的区别在于:普通维修是基于产品现状的一个补充;而再制造是在产品现状基础上进行翻新升级,是对现有功能的一次扩充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