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在方案设计阶段植入“扣费”软件,手机生产商和SP有了吸费的新招。在今年的“3.15”晚会上,央视曝光了手机厂商和SP在手机上内置吸费软件坑害手机用户的现象。内置业务是手机的一个发展方向,然而,不规范的内置业务,引诱和设置后门的吸费现象却给该业务的发展前景蒙上了不确定的阴影。
面对如此猖獗的非法行为,消费者除注意购买大品牌的手机以防上当外,更重要的是国家相关部门要出台相应的行业标准杜绝此类事件的重演。
手机暗藏吸费“后门”
有手机商家透露,使用国内外大品牌手机的用户基本不用担心“吸费”陷阱,用户只要是从正规渠道购买诺基亚、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长虹等品牌手机,完全可以放心使用。但这位手机厂商透露,一旦手机用户能够证明SP恶意骗取欠费,会被移动运营商终止合作,所以正规的SP都不会参与“吸费”陷阱。
据了解,手机的预置软件功能具有“吸费陷阱”的主要是一些山寨机、假冒品牌手机,这类手机大都会预先安装一些软件,如手机报、天气预报定制、股市行情、各种游戏或者聊天软件等等。这些预置软件很可能成为“吸费陷阱”,让消费者不知不觉被吸费。
在一些手机卖场中,对这一问题,卖场相关人员都辩称,他们仅仅是提供销售场地,不可能每种手机都使用一遍,并不太清楚哪些手机有“吸费”陷阱。但他们承认,目前确实有部分手机内置有“吸费陷阱”,主要是山寨机、假冒品牌手机。
市场上许多山寨手机因屏幕宽大、价格低廉、功能繁多受到消费者青睐,但消费者购买这种手机时要特别慎重。这些手机大多采用业内人士所称的MTK平台,当中内置了大量的收费业务,满屏的功能键中也许用户随便按哪个都会被收费。而且由于是厂商内置,这些业务用户根本无法删除。
利益驱动产业链,恶意吸费屡禁不止
今年的央视“3.15”晚会对手机内置后门骗取通信信息费的情况进行了曝光,报道称,手机制造商与SP合作,通过手机主板和操作方案上设置后门,把收费菜单内置到手机里,用户点击后被扣费。
手机内置吸费问题由来已久,大量手机用户深受其害。尽管媒体屡屡曝光黑心SP和手机厂商的行为,但是手机内置吸费事件却屡见不鲜,甚至有越来越猖獗的势头。参与厂家由山寨机扩展到了品牌机,参与SP由中小型扩展到业内前几位,吸费手段由内置菜单扩展到恶意应用,吸费业务由纯SP业务扩展到手机报等合作业务。
据调查了解,SP直接和手机生产厂商合作,将吸费菜单内置在手机里。手机厂商向SP收取一定费用,就能将相关收费菜单内置到手机当中,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无法删除这类吸费菜单。
当用户购买手机开始使用以后,这些手机中的程序就以多种方式骗取用户的业务使用费、信息费等。例如,在后台自动向运营商发出定制短信,定制SP的昂贵增值服务。有的程序甚至做到了智能化回复运营商的确认短信,并且向用户屏蔽,也就是说,在用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也许就被定制了也许是每月几元,也许是几十元甚至更高的信息业务。
此外,不少手机还内置了定时器,一个月或者10天左右就自动启动往SP号码上发送消息,然后被扣取费用。
净化手机收费市场亟待相关标准出台
SP欺骗消费者定制业务,收取高额信息费的事件曾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随后各大运营商都采用多种方式对违法SP进行了整治。这在一定程度上使SP乱收费的情况得到了缓解。
然而,部分断了财源的SP还是利用眼下手机生产商品牌众多、监管不到位的空子进行内置吸费。
对于SP违规监管难的现象,电信专家王煜全表示对SP市场制定法规十分困难,行业变化太快、立法与执法脱节、逐一整治难度大,是监管困难的三大主因。
面对现状,光靠电信运营商的单边整治是远远不够的,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相关的行业标准才是当务之急。针对部分手机存在的吸费现象,专家提出所有收费业务需二次确认,并且用户点播业务只收取首条费用,对已订阅的服务每月应设置费用封顶机制,当月不使用不收费,对于数月未使用的业务应及时撤销,每月需向用户提供正使用的业务名单和费用清单等。
另外,为了避免手机用户遭受不必要的损失,专业人士建议消费者在购买手机的时候优先考虑知名品牌手机。消费者在使用手机时最好注意避免使用非手机必须功能,短信功能和娱乐功能里最容易内置吸费项目,如果遇到这类手机功能菜单,消费者一定要谨慎操作。同时,消费者如果购买了山寨机,一定要定时查阅话费详单,目前各个运营商的服务热线以及网上营业厅都提供话费详单查询,用户都可以随时在线查询自己的话费是否出现异常。另外,智能手机用户可安装手机安全卫士体验版,为用户提供手机安全检查、扣费软件检测等服务,可及时有效发现手机里的相关消费项目。